>
石雕麒麟分公母吗|如何辨别
石牌坊价格区别_专业石雕牌坊加工厂
石狮子麒麟貔貅等石雕吉祥雕刻是怎么区分的
五台山龙泉寺石雕牌坊制作
好的石雕九龙壁在哪里
大邑县现有明代石雕牌坊5座,明代石雕照壁3座。分布于雾山乡的雾中山;三坝乡的元通寺;斜源乡的白银庵三处。
其中以三坝乡元通寺的蜀府禅林石牌坊保存最为完整。该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28.2平方米,建筑面积14.8平方米。该坊系重檐歇山顶四柱三开间楼阁式石构建筑。宽7二4米,高8米。中间2柱高4.6米,柱径0.43米,呈八角形。正楼花版上阴刻“蜀府禅林”4个大字,字为楷书,直径0.5米。
“蜀府禅林”左下角署“万历丙申仲秋”字样。平板坊上施斗拱4攒,承托坊顶,顶脊饰象头鸱吻。边柱各高2.6米。次楼平板坊上施斗拱各2攒。正楼大额坊上浅浮雕莲瓣纹和卷云纹,小额枋上浅浮雕二龙抢宝及卷云纹。下额枋上浅浮雕卷云、行云及游龙纹。次楼大额枋上浅浮雕莲瓣纹和水波纹。次楼小额枋上浅浮雕世俗人物;次楼下额枋上,浅浮雕卷云纹及佛像。正楼及次楼的下额枋下均施雕花雀替。石牌坊四柱下部各有一“抱鼓石”(亦称靠背石),高1.9,宽0.74米。
雾山乡雾中山的“青雾梵天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该石牌坊座北向南,占地面积24.9平方米,建筑面积17.7平方米。原系单檐山顶4柱三开间楼式石构建筑,面阔3间,7.3米,通高6.8米。从下到上,底座高0.4米,柱高6.5米,顶高1.78米。
正牌楼花板上,正面阴刻“青雾梵天”四个大字,背面阴刻“金光蹈海”四个大字,字为楷书,径约0.6米。“青雾梵天”四字的右下角署明嘉清壬戍大邑县事贵阳扬佐立:天官锦州高简题;进士杨抱鹤书。
平板坊上施补间铺作4攒,柱头上施柱头铺作2攒。正脊两端饰兽性鸱吻。石枋正面大额枋上浮雕莲座佛像12躯:小额枋上浮雕一佛三尊及供养人像,下额杭上浮雕骑马人物及僧俗人像。两柱上阴刻联云:
水护朝东浴月起,龙常不拱佛;
雾因诸法连云依,月不离山。
杨抱鹤,名祜,字受夫。抱鹤其号也,内江人。幼颖秀, 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奉使出外, 传宣诏命的官员),奉使藩封(明王朝将其宗室封于各省,称藩王),谢绝宴馈。转工部员外郎(工部司官,位次于郎中),议省公格,尽除夙弊。时值权相严篙当事,不之附,左迁照磨(以照对磨勘为职,乃主管文书的小官)。转洛川令, 复入为部郎。寻摆贵藩少参(贵州省布政使司参议,位次于参政。明制,凡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水利、抚民等事,皆参政、参议任之。)贵阳宣慰司水西少数民族首领安氏,拟重金通过驿丞万谦贿赂杨祜,祜严词拒绝。后贵州巡抚迎合执政,将祜罢官回籍,祜家居,甘居清泊,年九十二,无疾而终①。更多牌坊典故请阅读(云南石雕牌坊的传奇故事)
高简,四川绵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授吏部文选司郎官(吏部司官,主管文官之升迁滴降与考察),出为云南布政使司参议。后弃官回梓潼老家从事教育活动,曾任绵州钟阳书院山长多年。靖嘉三十九年,校译《峋峻碑》,存于北川禹庙②。
雾山乡雾中山明代“天国名山牌坊”,亦建于明嘉靖年间。该坊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1.5平方米, 建筑面积22.1平方米。系单檐歇山顶四柱三开间楼式石构建筑。宽8.5米,高6.78米。其中基座高2.3米,宽2.6米。正楼与次楼平板上共施斗拱8攒,正楼花板上正面阴刻“青雾梵天”四个大字, 字径约70厘米,花板背面阴刻“西惟灵闷”四个大字,字径亦70厘米左右。该坊正楼柱上,阴刻联云:
春水夏云秋月冬风宝地占四时之景
西瞿东胜北庐南瞻京天统万法归宗。
侧楼柱上阴刻联云:
天下无双地
雾中第一山。
石雕牌坊顶已残, 枋柱下各有一对兽形“抱鼓石”。“天国名山坊”款署成都升庵题。成都升庵即明代状元杨慎,升庵其号也。“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杨慎文彩翩翩,著述极多”③。他在《天国名山牌坊》正楼柱上题写的这付对联,可谓对仗工整,寓意深远。其下联“西瞿东胜北庐南瞻京天统万法归宗”,用《佛经》所说的四大部州比喻创自汉代的佛教胜地雾中山,既巧妙,又贴切。所谓西瞿,即西牛货州,据说该州在须弥山西,形如满月,因该州产牛,以牛为贸易工具,故曰牛货。牛货梵语本作西瞿耶尼;东胜,即东胜神州。州形如半月,在须弥山东;南瞻,即南瞻部州,亦曰阎浮提州,州形北广南狭,在须弥山南;北庐,即北拘庐州洲形正方,在须弥山之北。京天,大天也。法,佛家谓道为法,故讲道曰说法。万法,法眼宗说,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宗,祖也。这一联概括起来等于说雾中山好比佛经中所说的四大部州,乃西天佛祖佛法照耀的一块源远流长的佛教胜地。
上联“春水夏云秋月冬风宝地占四时之景”,高度而准确地概括了雾中山的四季景色。雾中山的四时景色不同,四季景色都有它特出和极其美丽的地方。以春水来说,明人范汝梓的春日《游雾中山记》说:“时雾浓雨骤,四望群峰皆没,茫茫如大海洋,白雾乱翔,素尘恕交掣涛吞浪吐,浮天无岸, 全蹲危石上,若飘泊于海潮岛屿间。近处微露一二点青苍,则林光映霭岚气郁菊。若幽,若缭;若堪, 若佛,若隐,若乒肇;若要,若缥;若碧,若黝;若疏,若簇;若浓,若澹。穿霍漫磷乱,真是李唐一幅烟雨奇画!”
以夏云来说,近人张思敏的夏日《游雾中山记》说:“余到接王亭少憩,遥睹红岩三峰,林壑幽美,苍翠欲滴。正欣赏间,忽然青烟一缕,出于林梢,渐凝渐显,渐浓渐阔。全山掩蔽、云海茫茫,一片白光,山影全没。偶尔微风荡漾,云雾顿滑,庐山真面依然轩露。少顷烟缕又起。如是聚而散,散而聚。小坐片刻,而云雾之聚散已愈七、八次矣,雾中山诚在云雾之中也哉!”
明代石照壁则建于嘉靖年间的雾中山开化寺石照壁造型最为优美、雕刻精致。
该照壁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建筑面积9.45平方米。系单檐歇山顶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开间,面阔6.1米,高6.3米,基座为须弥座。高1.5米,宽1.2米。基座四周浮雕折纸花开。明间壁板上透雕团花牡丹:次间壁板上,分别为浮雕双凤含花、单凤含花。照壁的四根柱子下部共安装8个兽性抱鼓石。壁背后有明嘉靖年题记一则,字多漫漶。 更多照壁资料请阅读(中国规格最高的九龙壁照壁在哪里) 民
其次为雾山乡雾中山接王亭石照壁。该照壁座西向东,系单檐歇山顶牌楼式石构建筑,通高4.7米,面阔3间,5.7米。该照壁由基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基座上浮雕莲瓣纹。基座上立石柱4根,其中明间石柱两两相并,与次间二柱共同承接上面的大额枋和平板枋。明间平板枋上施斗拱四攒;次间平板枋上施斗拱各2攒,共同承托照壁壁顶。明间壁板上浮雕瓶花卉,次间壁板浮雕游龙戏凤。明间背面壁板上有明代万历年题记一则,但字漫漶,难以辨认。
再次为三坝乡圆通寺的“锦壁县敷”照壁。该照壁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9.2平方米,建筑面积7.5平方。为重檐歇山顶石构建筑,面阔三间4.8米,通高3.9米。由下至上,须弥座高0.75米,四周浮雕花朵图案。须弥座上立石柱4根,明间三柱高2.2米,次间二柱高1.6米。柱上磊架横梁,梁上承托屋顶。四柱间嵌石板三块,正面与背面分别浮雕莲花、仙露、五龙戏珠等图像。
明间额枋阴刻“锦壁县敷”横额。照壁左侧壁板上题刻“大明天启丙寅八月立”。天启丙寅八月,是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八月,即公元1626年9月。
大邑的这些明代牌坊和照壁,在造型艺术和雕刻工艺上都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雾中山的“天下名山坊”“青雾梵天坊”等留下若干明代名人,如杨升庵、杨抱鹤、高简等的题记和墨迹,对于研究明代建筑和杨升庵等人的活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牌坊,又名牌楼,是古代一种门形建筑物,用于表彰、纪念。牌坊最早出现于唐、宋里坊的坊门。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宣传其伦理道德,当某里坊居民中出现符合他们需要的“懿行嘉德”时,就榜于里坊门上,给以簇表,名曰“表间”。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起初用木材建筑,因易着火,易朽坏,保存时间相对短促。明代出现了用石材建造的牌坊,不但建于里坊,也建于陵墓、庙宇、祠堂、路口、园林。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装饰艺术也越来越高。
照壁,系由古代之外屏演变而来。古代天子寝庙门外设外屏,《淮南子-主术训》:“天子外屏,所以自障。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面对大门有一夯土筑墙,即刻建筑之外屏也。这种外屏演变到明清,凡是陵庙、寺观及较大的民居,其大门外大都建有外屏(照壁),避免外人将大门内的情景一览无余,亦所以自障也④。
大邑雾中山,目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此开创普照寺,传播佛法以来,佛统绵绵,香火鼎盛。追至明朝永乐年间,印度和尚旗檀普答舍耶,奉大宝法王之命,再度前来雾中山开辟道场,传播佛法,深得明朝皇帝的欢心。宣德七年(1432年)奉敕,每岁征二州八县钱粮,作为培修寺庙,光大禅林之用。正统八年(1443年),明英宗朱祁镇,敕赐寺额曰:“天国山开化禅寺”;敕封旎檀普答舍耶为大阐教。正统十一年,敕赐乓檀普答舍郊的弟子铁纳星易,法名园羲贡关,命他继承普答舍耶为天国山开化禅寺住持,并在大邑县城北门外,设立政府级的寺庙管理机关——僧纲司。授予铁纳星易僧纲之职,发给象牙图章⑤。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由于明朝皇帝的倡导,上至宰辅、蜀王,下至庶民百姓,纷纷布施钱粮,广建雾中山寺院。到明嘉靖年间,雾中山:己是“两河以北,龙窝以南,方圆数十里,栋宇错落,皆绷舍,绝无杂居。……若僧厨佛宇,鳞次星斗列于寺之四围者,不可胜数,削发而处者数千人”⑥。
为了表彰士大夫乃至庶民百姓捐资修建寺庙的“懿行”,藉以宏扬佛法,僧徒们在雾中山及大邑至雾中山的官道上,用石材建造若干牌坊。这些牌坊,历四百余年于今,大都因地震或其他原因或倒塌、或撤毁。故屹立至今者,已屈指可数。
注释:
①清常明、杨芳灿等修撰;《四川省通志》卷一百五十一,人物志九。
②《绵州志·艺文》。
③张迁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九十二,杨慎传。
④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词典》三·居住类。
⑤赵襄撰:《大邑县志》卷十二,金石,《雾中开化寺碑)}(新都状元杨慎撰文,中书舍人梁奕书丹)及《开化寺碑》(大学士眉山万安撰文,翰林院侍读杨廷和书丹)两文。
⑥赵象撰:《大邑县志》卷十八中,王圻:《游雾山记》。王圻,字元翰。明嘉靖四十年进士,曾任御史,按察金事等官。著有《续文献通考》等书。《明史》有传。
天台山石牌坊的文字记载,为我们研究明代四川西部地区民族政权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天全六番招讨司”元初为天全招讨司,雕门宣抚司分置①,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改天全招讨司置, 直隶四川布政司。②是四川西南少数民族政权机构之一,它拥有兵力,管辖天全一带的政治、军事和财政。石坊所载:“先任正招讨使,功德王高文林,”即是羌人。祖上自五代起即为天全土司,清《天全州志》卷八载:“天全古氏羌之地……,五代王、孟之间,有高曩阁藏,杨夹矢二酋归附,始治碉门黎、雅长。元时,改为安抚司。”“正招讨使职勇将军高”即指高勋,“高勋高文林子,正德初年袭父职,为昭勇将军。”③掌印妇官刘氏为招讨使高仲德之妻,故而牌坊历代任官题名有“先夫任官高仲德”称呼。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坊时高仲德已卒,其子高基年幼,朝廷任命刘氏掌印袭职,即有掌印妇官之称,而“掌印太婆”、“掌印妇官”在招讨司中掌有实权,代行招讨使之权,这在重男轻女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唯少数民族的政权机构中才有这种特殊情况。高氏家族世代承袭招讨使职,直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置天全州④”时才废。
世袭招讨使的高氏家族,在天台山捐资修殿宇和石雕牌坊,就说明当时天台山是兴盛的佛教地。从坊身多处浮雕的佛教造像看,羌族人也信奉佛教,而羌汉两族民众和睦相处,文化交流与融合,源远流长。居住在邛崃、天全一带的羌族、汉族在经济、文化、建筑方面相互影响,这为我们研究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提供了实物史料。
注释: ①②④蒲孝荣编《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293页,312页,312页,330页。
③清《天全州志》卷四。
版权属于: 长城石雕厂 (http://www.shidiao139.com/)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