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石雕麒麟 > 石雕麒麟为什么是祥瑞喜庆的代表
 
 

联系我们

  • 卧龙工作室-嘉祥县长城石雕厂
  • 电话:13665373071
  • 邮箱:451699675@qq.com
  • 网址:http://www.shidiao139.com
  • 地址:嘉祥雕刻艺术城
 
 
 
 
 

石雕麒麟为什么是祥瑞喜庆的代表


发布时间:2014-01-26 08:05:15 阅读:6897

   石雕麒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里的主要装饰形象,长期以来受到历代人民普遍而持久的欢迎。这个瑰丽多姿、仪态万方的神灵瑞兽,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种动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现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色美,给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艺术享受。

  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石雕麒麟文化的系统介绍的书籍很少,,而从雕刻历史的角度研究该课题者更是风毛麟角。至今较为突出的论著有:1967年由台湾学者杜而未先生所著的《凤麟龟龙考释》,在著作中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理清中国古代民族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际,伴随着圣王或是喜庆祥瑞之时出现,在瑞气祥云缭绕中,在优雅的香音飘缈中款款而来。有的还把麒麟说成是能吐玉书的圣兽,说它能带来学问和才华;有的还给麒麟插上双翼,说它能从日月飞翔,是天上的星宿。总之,麒麟是神灵之兽,是吉祥的预兆。麒麟雕刻

  本石雕厂在国内应该是第一部系统地从中外关系史研究角度出发研究麒麟文化发展脉络的著述。在国外,研究该课题的著作也极为少见,只在日本、印度、澳洲地区有相关的论著发表,但并未成为系统的学说,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进行探讨的角度新颖,打破以往只把麒麟文化单纯地作为吉祥文化研究,或只对一个朝代进行论述的局限。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历史学的理论为主要指导,透析神话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将采用文化学、民族学、生物学、艺术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引用大量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相互论证,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麒麟文化发展脉络与中外关系发展的一些问题,突显石雕麒麟文化的史实证据及其在中外关系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从另一种角度切入,透过麒麟文化考察重要历史时期印度洋贸易及中非关系发展的状况。

 汉白石雕麒麟雕刻

 

    1.麒麟在历代的特征和气质

 

从我们现在掌握的素材及考察的结果来看,麒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和气质,它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传说中的朦胧美,两汉时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时期的雄健美,明清时期的繁华美。

   麒麟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一种灵兽,其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背后包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麒麟文化与龙文化、凤文化和玄武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夺日的祥瑞文化。与其他二种文化一样,麒麟文化源起于中华大地,但不同的是,麒麟文化从它的诞生、兴盛以至于后世蜕变的过程中,无不深深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可以说,麒麟文化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中外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文化结品和瑰宝。虽然麒麟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很早就为众多学者所承认,可惜一直未见有人对麒麟文化进行系统详实的深层考证,故大胆撰写此文,试述其来龙去脉,容有不当,望各位博雅之十不吝指止。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麒麟”记录的是公元前公元前480年的《春秋左传·哀公十四年》,文中记载:“春,西狞获麟”。

 

汉许慎在《说文)中将麒麟作了一番描述:“麟,大牡鹿也。”“麒麟,仁兽也。糜身,牛尾,一角。”古文献《毛诗正义》的注释中又对麒麟作了进一步的描述:“麟,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背毛五彩,腹毛黄,不履生草,不食生物,圣人出,五道行则见。”我们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朦胧地设想出麒麟的形态:鹿的身躯,马的圆蹄,牛的尾巴,头上长有一角,角的前端为肉瘤状。背部为斑斓的五彩,渐向腹部转为黄色,它一不食草,二不食肉,而且往往伴随着圣王或是喜庆祥瑞之时出现。

 。麒麟雕刻        

 

古文献的记述,为麒麟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也给人们带来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从汉代起,麒麟与青龙、白虎、玄武(即神龟)、朱雀四灵相列后,成为五灵中代表“中央”方位和“土”行的神兽。

据朱囿芳教授考证,“麒麟”之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称为“开明神兽”(见图1)《山海经·海内西经》有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初。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界莫能上冈之岩。.一昆仑南渊深三百初。开明兽身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此处所载之“开明”原作“启明”,以“开”代“启”是汉人为避景帝讳而改变的。“启”为本名,“明”为附加的形容词,形容光明貌。按照古音“启”与“麒麟”的发声相符,以声类求之,当即是麒麟了。开明与麒麟有传承关系的说法在后人的古籍中也可以得到明证。宋人汪若海在《麟书》中明确地说:“麟居五门,开明蔑一;昆仑之墟,帝之所都,面有五门,门有开明兽守之。;所记载的文字大体与《山海经》所记极为相近,这更加证实了麒麟称谓应当来白“开明兽”的神话传说。然而《山海经》所显示的麒麟形象特点是虎身、九首,与后世典籍所形容的类鹿形象有相当大的出入,其中必然经过长期的演变。

 麒麟石雕

    由于夏、商两朝各以龙、风为图腾,因此在这阶段暂无麒麟文化的记载,可是到了西周

时期,麒麟文化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但见载于经典文献,流传于民间宗教,至战

国时代,石雕麒麟形象更作为艺术图象见诸于世。

    从现存的实物看,汉代的麒麟形象大多出现在画像石、玉雕和其他工艺品的装饰上,造型简洁而蛤快,形象大致象鹿,有的身上还有圆形斑点,马的蹄,牛的尾巴,头生一肉瘤角,大都是侧面形象,图形的线条刚柔并济,造型稚拙,显示出一种古拙的美感。

 

听听民间专家如何介绍招财麒麟石雕  ,从  汉代麒麟的身上说起,那时候大多长有双翼,这是人们自古向往能飞离地面,翱翔太空之故,因此,中国古代便出现了“天马行空”和“羽人飞兽”的传说。我们目前所知的最早带翼神兽当数战国时期中山国墓中出土的错银铜“双翼神兽,’(1),兽身狭长,双翼振起,虎头龙颈高高昂起.

 

    四肢张开,一股虎虎生气迎面扑来。这尊神兽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珍宝,有人说它是“麒麟”的最早形象,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

 

    东汉时期,随着印刷佛教的传人,在佛教中处于崇高地位的“狮子”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兽”,其强劲威猛的造型慢慢和中国本土的麒麟相结合,使秦汉时期文质彬彬的鹿形瑞兽、仁兽—麒麟,逐渐向威猛的狮子造型靠拢,而演变成狮形的麒麟形象,并和狮子一起,走到护墓石兽的行列。最后,终于诞生出南朝帝陵前那十余尊高大神奇,气吞山间的新麒麟,成为中国雕刻艺术中一朵夺目的奇葩。

 

    南阳建都建康(即今南京),历经宋、齐、梁、陈四朝.时间为公元296年一589年,其帝陵前的麒麟均用整块巨石雕琢而成,高达3米以上,体积感很强,形体方硬而多棱角,显得厚重坚实,麒麟大多挺胸曲腰,目填口张,颈短而阔,长舌垂于胸际,昂首作仰天长啸状,双肩大都有羽翼,麟身纹饰极富装饰味,显得壮美而有生气。麒麟石雕,吉祥麒麟雕刻

 

    统治者借助麒麟的神威,令石雕艺术家雕置于陵墓前,象征“君权神授”的至尊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帝陵前还出现了和麒麟形态相似的神兽,人们称其为“天禄”,所不同的是麒麟为独角,而天禄为双角。

 

    宋元时期的石雕麒麟显得清秀而又灵动,麒麟的身躯又往鹿科动物方面发展,其躯体上刻划麟片,颈部飘拂起鬃毛,鼻翼处伸出触须,肩部出现火焰披毛,马的蹄,牛的尾.尾端肥大,呈扇形状散开,我们在山东泰安市岱庙宋代石牌坊上的浮雕麒麟上得到见证。元代青花瓷盘上的麒麟形象、北京北海公园“铁影壁”上的麒麟形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清时期的石雕麒麟形象运用比较普遍,其头部出现了马头形,身躯一般密布鳞片,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泽以青色为多,也有黄色和绿色的。

 

    北京牛街礼拜寺内的石雕麒麟称得上是明代的正宗麒麟,那徐步奔跃的鹿身,那竖而前冲的鬃毛,那紧密而有韵味的鳞纹,那具有对称美的火焰披毛,那呈马蹄状的健腿,那富有装饰味的扇子形狮尾,那张开的嘴巴和平视的双目,给人一种平和瑞祥的感觉(2)

 石雕麒麟

明代的石雕麒麟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内便出现了不同造型风格的石雕麒麟,一尊为鹿身蹄形麒麟,张口吐舌,鬃毛竖起,双角向后平向伸展,须发也往后飘拂,显得纤巧、。别墅大门口的石雕麒麟在风水中化

综合上述所言可知,从商周到战国,麒麟文化处于涌动之中,的麒麟为瑞兆说、麒麟为鹿形说、麒麟为灵兽说、麒麟为送子神兽说等提供了记载,并为麒麟形象作为创作模型提供了参照。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西亚文明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希腊化的艺术文明,而活跃于中华人西北及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的迁徙活动、商贸活动带动西亚文明的东易,拉近了两地文化的距离,为秦汉西亚文明的传入及与麒麟文化的融汇做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欧阳广彬  @嘉祥县长城石雕厂  修订 于  2015-04-05

 版权属于: 长城石雕厂 (http://www.shidiao139.com/)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

 
标签: 石雕麒麟 麒麟雕刻
 

在线留言

留言内容
用户名
联系方式
验证码 
 
 

留言记录

    暂无数据
 
 
1366537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