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1
联系我们
- 卧龙工作室-嘉祥县长城石雕厂
- 电话:13665373071
- 邮箱:451699675@qq.com
- 网址:http://www.shidiao139.com
- 地址:嘉祥雕刻艺术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力量和权力的象征,石雕狮子
发布时间:2014-03-03 08:00:07 阅读:6770
传统的神兽石雕狮子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可分为两大类,‘是写实的动物,‘是用不同种类的动物,主要是飞禽和走兽,通过夸张变形混合而成,即属于想象的动物。后者又可分为随意想象的动物,如《山海经》中的各型杂怪,和经过长期筛选被人们视为“祥禽瑞兽”的动物,如龙、凤凰等。
狮子是外来的稀有猛兽,在佛教经典中被尊为护法神兽,其独特的形象受到人们的狮子是森林之王,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在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大家对狮子的力量既是惧怕,又是崇拜。于是政府就是巧妙的探究了民众的这种心理,都在衙门门口摆放上石狮子,用来威慑群众,要遵纪守法,团结邻里。在一些王侯将相还有大户人家的宅院门口,也会摆放上石雕狮子。那是镇门石狮,人们相信它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升官发财。同时,这也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普通的老百姓是享受不起的。
我们知道,狮子石雕的品种多种多样。石雕狮子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雕刻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汉白玉狮子,普通石狮子,青石狮子。根据石狮子的作用功能不同,可以分为:镇门石狮子、招财石狮子、避港石狮子。根据狮子的大小形态不同,又可以分为:非洲石狮子,古狮子,还有普通的镇府狮子。
镇府门狮讲究威严大气,为了能够把宅院的大气档次,富贵人家的与众不同显示出来,镇府门狮一般比较庞大,张牙舞爪,大眼圆睁,很是神气,威武而雄壮的身姿不仅彰显了气势,更增添了一份威严。而招财狮子则宁静安然,神态放松,悠闲自得,不仅贵气而且还显得闲适得宜,令人不惧,所以不会挡住财气反而还招揽财气。石雕狮子不仅讲究寓意造型,对雕刻工艺也很是讲究。每一刀的雕刻都是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的。雕刻师们必须全神贯注地完成作品,才能保证作品的灵性十足,栩栩如生。
关注而赋予想象色彩,逐渐融入到中国千年的神兽文化之中。神兽中有表示祥瑞象征的
麒麟、天禄、辟邪,及具有相同意义的桃拔、符拔、扶拔等异兽。这些异兽,均不同程
度地与狮子有‘定的联系。
一、石雕麒麟
石雕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种灵兽,与龙、凤、石狮子在早期的祥禽瑞兽中最出名。关于麒麟的最早文字,‘般认为源于商周甲骨文金文中的“鲁”字,单称时为“麟”,麒、麟是其雌雄二体,麒无角而麟角。文献中真正出现“麒麟”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醒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蔽,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①
麒麟石雕的起源早于春秋时期,至.浅国时作为艺术图像见诸于世。据朱囿芳教授考证,对“石雕麒麟”形象最早的描述见于《山海经》中被称作“开明兽”的灵异神兽。《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初。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界莫能上冈之岩。……昆仑南渊深三百初。开明兽身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②文中开明兽状为虎身、
九首,虽与后人描述的麒麟形象有出入,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演变。
在《石雕-玉篇》及其后的历代字书中,“貔”“魔”二字都几乎等同,并解为“貔貅”。如《宋本石雕玉篇》:“貅,貔貅,石狮子,走五百里”这个义项明显沿承于《穆天子传》。①此外,《宋本石雕玉篇》中的“貔、貅、魔”三字和《广韵》、《类篇》和《集韵》的“貔”“魔”二字,也都可以用于“貅”字后,表示石雕狮子之意。《字汇》、《康熙字典》等字书也沿袭前说,以“狡貌”为狮子。清代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载:“又县北八里有狮子山。《志》云:山形如狡貌,四面险绝,惟鼻尖可登。”②到此可知,先秦文献中的“狡貌”即是狮子,至清代仍可以作为指代石雕狮子的名称,但在当代己经不再使用。
石狮子麒麟貔貅等石雕吉祥雕刻是怎么区分的:季羡林先生指出,东汉至南北朝:“译成中文的佛经,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当然除了俗语和混合梵文以外,还有许多经是从中亚古代语言里转译过来的。”③早期汉文佛典多译自印度俗语,而非纯粹梵文,总之,在两汉时,狡貌(魔)不是个通行名词。正如许慎,也弄不清当时西域所进贡的石雕师子,就是《尔雅》所释的狡魔。考其原因,可能和传入方式有关。《史记·大宛列传》中载:“蓦曰: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汉武帝时张蓦出使西域,在大夏国见到从印度买来的产自中国的邓竹杖和蜀布。可知,在通西域之前中国与印度即有往来。石雕狮子可能在实物东来之前,被称为“狡貌”自印度由口传传入中国,其来源可能是印度僧人或商人。
二、石雕狮子
《尔雅》只载石雕貔貅,不载石狮子,可推测西汉初年石狮子,尚未传入中国。《汉书》中最早出现石狮子词语,相关记载有两则,前文己述。《汉书》成书于东汉和帝时期(公元88-105年),此时贡狮己有三次,伴随贡使称其为石狮子,狮子词不胫而走。但是同时期成书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中“师”无师子义,可见师子‘词虽己传入但未普及。根据《后汉书》,东汉贡狮四次,目‘都以“师子”记之。曹魏孟康注《汉书·西域传》曰:“师子似虎,正黄有髯,尾端茸毛大如斗。”西晋训话学家郭璞注《穆天子传》曰:“狮子,亦食虎豹。”又注《尔雅》:“(狡魔)即师子也,出西域。”此时,郭璞正式指出貔貅与狮子是‘物二名。唐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曰:“师子即尔雅所谓貔貅也。”可见,至迟至东汉末,师子‘词开始取代狡貌(魔)成为最普遍的称谓。
有关石狮子这个词的汉语音译问题,多参照罗常培先生的见解:从文献上讲,石雕狮子的来源有月氏、疏勒、波斯三个说法;从命名的对音来推求,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是波斯语的对音,有人认为是古代伊朗语所属某种语言的对音,有说是吐火罗语的,有说是粟特语的。①从文献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遣使献师子,此为贡狮之始。月氏人属吐火罗人,“师子”系吐火罗A语sisak的音译,师子‘词显然出于月氏语。但是,月氏贡狮前20年,即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月氏僧人竺法兰抵洛阳,译《佛本生经》、《佛本行经》②等。石雕狮子是佛教瑞兽,佛前世为狮子王,师子‘词东传,可能在月氏入贡之前己经由本生故事经西域传入中原。虽然竺法兰、摄摩腾等所译佛经皆己亡佚,传世东汉译佛经以安世高和支娄迎;所译最为重要。③经检索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大正新修大藏经》,发现东汉译佛经有十‘部经文中有“师子”。④在东汉汉译佛经及后世汉译佛经中,无‘作狡貌,皆作师子,目‘未作改动。可见,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师子是经西域传入时不太准确的简略音译,
从文字方面看,中国人对随外来宗教经典大规模地在译文中出现的这个外来语的敬畏有关。“狮”字的出现是文字演化的结果。《原本玉篇残卷》中没有发现“狮”字的相关材料。《宋本玉篇》中出现:“狮,音师,猛兽也。”⑤此书成于北宋祥符年间,即“狮”字至迟在北宋前期己经出现了。但“师”字的“狮子”义项并没有由此废止,至元明时以“狮”代表狮子意己经十分普遍了。
总之,石雕狮子是月氏语音译由西域传入中国。无论西域译经家所据之原典各为何种语文,不论狮子的称谓为何,译为汉文时必然“随俗”译为师子。章和元年月氏贡狮,使臣也称其为“师子”,其名称自此“定性”,再也没有变更余地。“石雕貔貅(魔)”这个源自印度的古称逐渐成为‘种不为人熟知的别名。
现在的石雕狮子雕刻在全国各地依然流行。在现代社会,它不但没有消沉的趋势,反而越来越红火。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很喜欢石狮子作为装饰。政府门前,公司门前,还有寺庙和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有石狮子的踪影可寻。可以说,石狮子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是石雕作品中最经典的代表作,也是流传最为久远,最具有普遍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欧阳广彬 @嘉祥县长城石雕厂 修订 于 2015-04-05
作者; 嘉祥石雕 制作 整理
版权属于: 长城石雕厂 (http://www.shidiao139.com/)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相关产品
在线留言
留言记录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