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内的藻井,你知道吗?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古建筑中所说的藻井就是我们如今的天花板,但并不是所有的天花板都可以称作为藻井!藻井的尊贵象征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因此,藻井就有了象征“天”的意味,就像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穹窿顶代表上苍一样,中国建筑内的藻井也是就表天体的缩影。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如今,木构建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若要说会做藻井的人那更是难得一见。

古建筑中提到的龛位就是我们现在的天花,但并不是所有的天花都可以称为柱脚! 天花是覆盖建筑物底部的预制构件,建筑物中的拱形天花可称为“藻井”。 这些天花板的每一格都是一口井。 .

的高贵象征

须弥座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只有最高贵的建筑才能使用歇山,它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仪制度。 主要分布在皇宫(紫禁城)、古庙、陵墓、祠堂等。 它通常位于室外雕像和君主的座位上方。 它呈伞形,由精美的砖雕支撑,象征着天空的崇高。 柱底通常有彩绘和浮雕。 古时有明文规定,除非是王侯府邸,否则凹室不得重拱。

古代宇宙学论证

初见须弥,真想用西洋甜字来形容须弥宇宙星辰般的美丽。 查阅资料后发现,须弥座的造型上圆下底,很符合我国唐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为此,柱基具有象征“天”的寓意。 正如西方寺院建筑的圆顶代表上帝一样,中国建筑的壁龛也代表天体的写照。

中国古人崇敬自然,崇敬自然现象。 因此,古代哲人提倡“天人合一”,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以及“天地圆”的原理,是对这些宇宙论的特殊注解。 . 同样,为了表示对天的崇敬和敬仰,古人在户外时也十分注意“天”。 在我国唐代建筑中,出现了“天起如伞盖”的室内装饰柱基。 .

须弥座构造的历史沿革

须弥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公元前386-534年)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底部的汉白玉莲花。 古人居住洞穴时,顶部开有孔洞,以接受光、传递光、进出。 《礼记·礼运》记载:“昔诸王无宫,冬居营,夏居巢。” 它的出现。 似一口凹井,“井”上饰以藻类,故名歇山。 现存最早的木造须弥座是宁河净珠观音阁上的佛龛。

宋代(公元前202-220年)至清代(公元618-712年),文献中的“漕井”是一种连韵天花,方井绘有倒置的莲花。 满族称其为“平稽”或“承臣”。 这两个名字可以概括其调节室外空间高度、除尘、御寒的作用。

发展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建筑西式》明确将天花分为平阁、平机和柱子三类。 明代以后,须弥座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结构造型到装饰结构。 须弥座的结构和手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为精巧,气势磅礴。 不仅规模缩小了,而且顶部中央象征天国的镜子也开始缩小,四周铺上莲瓣,中央绘云龙。 后来中央云龙被指的越来越多。 到了宋代,变成了一组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龙。 灯饰挂在盘龙口上,又不失原有的镜面风范。 因清代流行以壁龛为顶心,故须弥座改名为“龙井”。

复杂的木纹装饰技法

须弥座的工艺非常复杂。 工匠不用铁钉,而是用榫卯和托架叠放。 各式横梁、檩条穿插结构,构成须弥座,被认为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复杂的装饰手法。

须弥座木工预制构件的生产,在切割、墨线、开榫、钻孔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 木纹方向、榫头位置、孔径不得有丝毫偏差。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一般由四柱两梁两方构成一个基本框架,称为房室。 房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连,可以上下叠放,也可以密密麻麻组合,也可以改造成八角形的框架。 、六角形、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 须弥座一般由几个圆形的小斗和几个纵横穿插的弓形拱门组合而成。 须弥座的砖雕既有装饰作用,又是区分建筑等级的标志。 一般来说,越是宏伟尊贵的建筑,其结构就越是繁复复杂。

榫卯结构是抗震的关键。 木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常年荷载下硬度会增加,特别是木材的弹性挠度超过240年会增加。 须弥座的最大径向值常出现在中间。 唐代工匠准确估算出梁、檩预制构件的重心,并通过扁柱榫卯、角柱榫卯等预制构件,巧妙地分配歇山预制构件的重心,以及从而达到了延长须弥座寿命的目的。

现在,木结构建筑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能够制作须弥座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