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信仰等差异很大,孕育了我国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实际情况,依山傍势,就地取材,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村落建筑形式。
这种特色村落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 明天我们要了解的是下沉式庭院。
黄土高原上的四合院历史悠久。 四合院曾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冬暖夏凉、节能省地、下沉式庭院而闻名于世,因其原生态的理念和中国传统四合院特有的空间,曾获中外学者称赞。
四合院按构造方法可分为倚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其中,下沉式庭院最为奇特。 它是在比较平坦宽阔的黄土地上,在地下挖一个圆形坑坑,形成院落。
地下院落(下沉院落)又称天窑院落、地坑院落、地印院落、窑洞院落,是世界上罕见的建筑风格,是村落历史上的奇观。 现主要分布于河南东部(新乡)、陇东(山东)、山西南部(广东)和陕西南部(广东)。
建造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屋,闻声不见人。”
下沉院落是一座古老的土楼,是加法创造的负建筑形式。 它的建造工艺比较复杂,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坑场施工技术包括完整的设计规程、设计模块和工艺公式,大部分符合现代建筑理念。
例如,根据“寺院正院不正”的原则,地坑院落方位应稍偏; 为了显示礼仪制度的秩序,主座要高大。 窑”(主窑高九尺五寸,宽九尺),其余为“八五窑”(高八尺五寸,宽八尺)。
为解决通风采光问题,四合院应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安装要“关门窗”。 通过其数值和尺度控制,保证建筑各部分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协调和平衡。
建造下沉式庭院,先在平坦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周长10-12米,深6-7米的圆形或长方形坑。 深度因地区和土壤质量而异。 但一个村庄的四合院很少有深浅不一的,这与当地农民的习俗和照顾邻里的心理平衡有关。
之后,在坑的四壁上又挖了若干洞,窑场各地的洞数也不统一。 院内窑炉分为主窑、副窑、厨窑、畜窑、粮窑、柴窑、门道窑等功能窑。
对着门的叫主窑,相当于地上别墅的上房,是家里最高辈的长辈住的地方; 面对主窑的左侧。
进入坑院的方式,通常是在院角挖一个洞,向上挖一个斜坡,逐渐成为通向地面的露天通道,供人、牲畜、人力车进出。
作为古老而神奇的村落风情,地坑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它是全省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村建筑,也是我国四大特色古村建筑之一。
2011年,坑场施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地平线下古街,村史活化石”。
生活环境
有人说,下沉式庭院是我国风水学说的起源,别墅式建筑的设计法则由此形成,即封闭、围合的建筑空间,有一个可以俯瞰天空的天井,从下面接水。
封闭环绕的天井式建筑模型无需考虑风、雹、雨、雪或其他自然诱因的侵袭。 地坑庭院具有经久耐用、冬暖夏凉、防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低碳建筑理念。
地下窑楼除木门外几乎不使用任何建筑材料,造价低。 四合院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住进去冬暖夏凉。 因其红色、环保的特点,被称为“绿色建筑”。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村按照“还房还田”的要求,开始填筑坑场,因为坑场占用农田太多,对坑场这种民俗建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现在已经没有人挖地建坑场了,在坑场“住洞”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废弃的窑场不是填满就是倒塌,古风难寻。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盛行,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与日俱增。 此外,西方社会大力发展地下建筑和地下城市。 下沉式庭院,这些古老而独特的村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需要继续探索适合坑式院落的保护模式和改造方式,为古下沉院落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