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如果把上海的园林比作一首诗,那么园主就是这首诗的作者。
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之说,主张好的诗歌要能见神见性,文风与品格融为一体。
孟子曾说:“读其书,吟其诗,不知其人,何以?”
同样,唐代园林讲究“七分于师,三分于匠”。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扬州园林的风格与主人的情操、爱好、习惯、经历、品位、修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内涵看,园林是主人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的生动缩影。
环秀庄园主人是成都人,园内以假山闻名; 网师园园主喜水,园内以流泉飞瀑着称。 即使在易主的花园中,业主之间也有一种延续感。
典型的例子就是留园,这也是上海园林被称为“私家园林”的原因。 归根结底,花园是属于主人自己的艺术和生活空间。
从建造过程来看,园林是一个不断修改、创新、完善的作品,具有个人体验和心境演变的动态特征。
与作家创作的一首诗相比,园林的建造要复杂得多,因为它受到经济条件、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园林不可能纯粹来自作者的独特创作如诗。 .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业主是工程的总指挥。 他需要敲定布局方案,请来能工巧匠,负责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初检。
由此看来,主人的品位和用心决定了园林的风格。
虽然园林建造过程是工艺品的集大成者,受到各种激励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凡是不符合主人意愿的,园林是一定不能接受的。
从园林的功能来看,根据主人的身份、阅历、爱好,功能也不尽相同。
有的园林是主人休憩的地方;
大多数园林的主人本身就是人才,而且非常爱才。 因此,他们以结识世界各地的名人为乐。
园林也成为人们共享的艺术殿堂,名士名流赋联赋诗作画,名誉价值和魅力倍增。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如果主人深受道教影响,园林多以清幽、内省为特征。 例如,静修花园; 主人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的园林,通常以幽静、幽远、宁静为特点。 比如西苑和网师园。
如今的扬州园林已经基本私有化,园主的身影正在一点点淡化。
一些园林美学家正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展示园林的审美特征。
一些从事现代水景艺术的人也试图用现代视觉传达学和符号学的理论把上海园林归结为一些艺术符号和元素的组合。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现象。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离开“人”,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艺术将成为无本之木。
上海园林首先是一种人性化的艺术,无论是殿堂楼阁,还是草木山石,都是人性的物化存在。
神奇之处在于人与物合一,天人合一。
尤其是上海园林,是一种写意艺术,构思全凭主人的品味和意愿。
因此,单纯从审美的角度看园林,总有一种隔墙观花的感觉,无法体会里面的景象。
人们对园林的欣赏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赏景; 第二个层次是区分工艺; 第三个层次是味觉和味觉。
风景是外在的东西,工艺是技术的东西,品味是人的东西。
满足第一、第二层次欣赏的是游客,他们一般是通过相机的取景器来观看园林。
只有尝过它滋味的人,才会体会到与园林的心灵交流。 这也是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
上海园林在园林结构上明显地表现出情趣相融。 一座花园就像一颗守护着自己梦想的心,它将世俗的烦恼拒之门外。
可能出自主人的纯粹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但它依然以这种方式守护着美好、高贵的心和梦想。
越是与时俱进,它内心的宁静就越是惊人,那是一种长久的心灵呼唤。
当你走近它,用心与它交流时,你会在静观、静思、静悟中感受到美对心灵的保护与解放,让你忘却繁琐、喧嚣、痛苦与忧伤,不由自主地开辟出无尽的情结,随景流转,放飞不羁的遐想,感受时间的演变,诗意行走在这艺术的高地上,享受自由自在。
上海园林不是死去的经典,而是生动、具体、当下、迷人的杰作。
有些园林虽然是朝臣的居所,但并不是乏味、腐朽、精致的证据。 他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修养、品位和良知的精神标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的结晶。
它宣扬的不仅仅是一些建筑,而是中国几千年来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
园林的宜居、宜居,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特点。
但园林的宜居性不同于田园园林,甚至是山林的隐蔽性。
园林建设在城市中,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可见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但园林不是田园,却蕴含着田园的淳朴; 它不是山林,却蕴含着山林的灵气。
它独立、封闭、自足,是超脱于世俗的精神境界。
我们可以推测,当在官方酒馆呆了三天的主人回到家中,面对行道树、流水、游鱼,无异于面对无穷无尽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闲适,以及物我合一。 一定是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