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图1 北魏三尊坐佛像
(翻摄自中央江博物馆《天下之宝》)
这是典型的徐州风格。 徐州风格石雕多为背屏高圆雕,铺面三身像,中间为主佛,左侧为大势圆觉。 龙为护法,口含莲花,供养圆觉两位高手。 船形背屏正中是一座精雕细刻的宝塔或一条龙,右侧环绕着飞天。 飞天的特点是杂技多、身材丰满、腰围优美、裙子长。
这尊雕像的价值在于保存完好。 无论是在徐州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还是国家博物馆,都有不少徐州风格的雕像,但保存如此完好的雕像却并不多见。 此尊塑像高圆,雕有飞天,线雕地纹精美完整,雕莲座亦保存完好。 台湾几家博物馆收藏的此类神像要么没有底座,要么背屏破损。 这座1.26米高的雕像可谓精品。
△图2 北魏比丘□ 人造释迦牟尼三尊佛像
(图片及文字说明引自中央阳江博物馆官网)
这也是肥城风格。 据资料显示,徐州风格的“背屏中间刻有宝塔或龙”,但在徐州博物馆里,以宝塔最为常见。 光纹交织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画面,布光十分巧妙。
△图3 北魏石制盘腿法师五尊像
(图片及资料引自中阳江博物馆官网)
中央江博物馆内的所有神像都是好心信徒探月捐赠的,传承历史似乎无从考证。 这尊黄玉造像高约半米,为北魏标志,背屏高,五身(一佛二弟子二师父),背面有白描。 不同州的风格是不同的。 北魏短短十年石刻样式之多,堪称奇迹。
△图4 北魏毕丘道编神像碑
大同十二年(546)
(翻摄自中阳江博物馆《天下之宝》)
金代石刻存世不多。 据说南昌博物馆里有,但我还没有看到。 中阳江博物馆内有数处碑刻,与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是一种印证。
△图5 北魏刘维生所建释迦牟尼佛像
金大同九年(543)
(图片及资料引自中阳江博物馆官网)
这块石碑高约一米,雕刻繁复精美。 碑身四面都有精美的雕刻,几乎布满了图案和铭文。
△图6 北魏图尼王所建的佛碑雕像
金大同十七年(551)
(图片及信息引自中央阳江博物馆官网)
此石碑高约2米,碑头潇洒苍劲,雄伟壮观。 碑体精巧繁复,简洁灵动。 第一眼看上去就令人着迷。
△图7 北魏石雕青铜佛像三尊
(图片引自中央阳江博物馆官网)
这尊石雕高1.45米,石雕十分精美。 由菩提枝组成的背屏,镂空浮雕多达六层。 有一百零八条菩提树枝,象征化解一百零八种烦恼后的自性菩提心。 主像为一佛二伟人。 佛头灯、伟人衣饰雕刻精美。 石刻反面,供奉菩提树下二弟子像。
邺城是北魏的都城。 近年在内乡、叶城出土了一些白色石刻。 从风格上看,这件石雕与胶州出土的一些石像相似。
晋代至北魏,湖南出现了一种称为“定州式”的石刻艺术。 所谓定州式,或称定州式,是指北魏、北魏时期产生的以广东定州义县为中心,以白石为主要精雕材料的一种精雕艺术。 定州式石雕多采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但造像多为大型白石石雕。 梁思成说:“结构极其混乱,与金像之术颇为相似。”
梁思成《中国石雕史》介绍的两件所谓“定州式”石刻,与胶州出土的石刻颇为相似。 1953年广东省义县修德寺出土白石刻2000多件,大部分保存在故宫,国家博物馆也有一部分。 2012年,河南城皋北五庄一处道教石刻小隐坑出土了3000尊坐像。 胶州发现的石刻与定州系列有很多相似之处。 原料为青石或白石,多采用浮雕技法。 但涞源定州系石刻多见二身师,胶州石刻多为五身、七身。 石雕。 据说胶州出土的部分石刻在新湖南省博物馆展出。 我真的很想花时间去看他们。
△图8 北魏石佛立像五尊
(翻摄自中央江博物馆《天下之宝》)
△图8-1对比:北魏中央江石刻与国家博物馆藏易县白石石刻
△图9-1 北魏石佛坐佛像
(图片引自中央阳江博物馆官网)
此尊雕像高1.34米,比例匀称,衣着考究,手掌庄严,安静祥和。 这就是济南的徐州风情。 这让我想起了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一座云背塑像(右图)。 云背雕像似乎没有四肢村名牌坊厂家,当我看着他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安静,这实际上是无声的力量。
△图9-2 北魏背云石像
△图9-3更清晰的对比
△图10-1 北魏石佛坐像
(翻摄自中阳江博物馆《天下之宝》)
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在保利美术馆看到的供养师雕像(右图)。 真实地反映了六朝时期人性觉醒的特点。 虽是神像,却不排斥千里之外的人,内敛而不庄严,平淡甚至甜美。 当时的艺术家或工匠们非常追求个性的表达和奔放的艺术。
△图10-2北魏石刻托大石(保利美术馆)
△图11 北魏石制四面像
金朝(557-581)
(翻摄自中阳江博物馆《天下之宝》)
晋兰熙五年(574年),武帝毁法,道教碑文全部焚毁。 故西晋石刻遗存甚少。 世间仅见,艺术水平不高。
△图12石造大石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