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哪些防火设备呢?看看你家有吗?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所以耐火等级很低。随着时代的变迁,灭火器具不断创新。火班又称机桶处,机桶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这种国产救火器具原置于消防队队舍,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品标牌为“水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还收藏有一种马拉救火机桶,是从外国进口的“洋货”,外国人叫它为“泵浦”,现代人称之为消防水泵,是100多年前制造的。

我国绝大多数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框架为主体结构,因此耐火等级很低。 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屋顶严密严密,内部烟雾和热量不易溢出,温度容易爆裂,很快引起“闪燃”。

古建筑的梁、柱、椽等预制构件表面积较大,木材存在较多裂缝和拼接缝隙。 另外,大部分通风条件都比较好。 有些建筑物甚至建在山顶上。 火灾发生后,火势蔓延。 燃烧速度快、剧烈,极易形成固体燃烧。

那么我国古代有哪些防火设备呢? 上去看看吧。

水袋: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皮袋和泼桶灭火器来灭火。 《通典》载:“若敌放火,用粗竹长一尺,除节,用生薄皮缝为袋,蓄水三四石,置缸“管”,“让三四个壮士拿起水口,赶紧去救火。”

随着时代的演变,灭火器具也在不断创新。 清仁宗时期已有水袋、水囊、水泵、麻垫等。 据龚亮《吴经总要前集》记载:“水囊以马、牛、畜皮制成,蓄水三四石,以梁系于囊口。”一英尺的高度。如果火烧毁建筑物和棚屋时,三四个壮汉握住布袋口,向火中倒入水。 水袋“就像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猪和牛的细胞”。 从孔口抽水”,“筑麻,用八尺竿扎二斤散麻,用泥揉火”。

木盆:据《大清会典》记载,故宫内有大缸308个。 由于历史的演变,现存雕像200多尊。 宫殿前设置的大缸称为“门海”,每个大缸可储存水3000多升。 过去由数十名太监负责管理。 玩满了。 夏季要保证水体清洁、无异味; 冬天,除了盖住缸口外,还要在缸周围裹上一层被子衣服,在很冷的季节,还要把缸放在特制的石圈上,把火盆烧下来,昼夜不停地烧着,以防止缸内积水。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

机筒:清代皇宫的消防工作由副将参与。 清朝康熙年间,已有防火队。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人数不下200人。 消防队又叫机筒部,机筒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消防工具。 这些家用消防器具原本放置在消防队大楼内,现收藏于天津故宫博物院,展品铭牌为“水龙”。

其他武器:如苏东坡在上海先后担任判官、知府时,建立了政府消防队(俗称“隐消防队”),配备了消防器材和帐篷绳、斧头等武器。 、锯子、旗帜、防火笼和防火衬衫。 清朝时,申城政府设立了防火店,配备了水桶、梯子、消防钩等消防器材。 最早的消防器材是藤桶水枪。 清朝光绪以前,北京官营、民间和善堂经营的灭火器主要是水龙(又称“水枪”、“水泵”)。

迄今为止,其消防装备和武器已发展到人力搬运、拉动的木龙,以及水桶、水桶、锣、线号、火把和油灯、大横幅和各种旗帜(大、小)。旗帜采用蓝底黄字)、梯子(木制)、警铃、抓钩、刀锯、斧凿、绳索、灯笼、制服、帽子、防火衫等简易消防武器。 光绪十五年(1887年)三月初七,西安纺纱县政府批准清廷购置洋车式水龙(简称扬龙,即臂龙,通过轮盘赌,仍然用人工手臂动力放水。发展到电机启动放水,称为吉龙),雇用了50名丈夫和仆人,救了县政府和地方火灾。 民国十九年(1893年),上海府衙购置水龙两条,洋龙一条,聘请船工20余名,配备梯子、绳索、长钩、斧头、大横幅、旗帜、灯笼等。 二十二年(1896年),省府抚远署布杨龙。

宋代皇宫的消防工作,由副将参加。 清朝康熙年间,设立防火队。 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火队的数量不下200人。火队又称桶部。 “机筒”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消防工具。 雍正年间,高丽使者徐元在上海观看了消防表演后,对这些消防器材赞叹不已。 回国后,他向国王报告说要从中国订购这套设备。

清政府得知此事后,以大国风范向朝鲜王宫赠送了数支消防“机筒”。 上海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马拉消防桶,这是从国外进口的“洋货”。 外国人称之为“泵”,现代人称之为消防发动机。 它是 100 多年前制作的。 当时的“桶”已经配备了四个轮子,这就是消防车的前身或原型。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