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会堂等上海十大建筑可谓经典。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深化,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观大方。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种“奇葩建筑”也随之出现,不断冲击着大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的强烈抱怨。 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城市建筑由来已久,贪婪、迷恋、陌生。 这是文化自信缺失的典型表现,也反映了一些党员领导成员政绩观的扭曲。 当前,需要多措并举整治城市建筑顽症,特别是树立文化自信。
创造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必须面向未来,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它是有中华五千年文明为后盾的。 我们要认真梳理和吸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原则,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又弘扬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态与精神。 点与面、选择与舍弃的关系,在建筑文化的泛西化和同质化面前,清晰地维护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性和自尊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了解西方建筑文化的来龙去脉,融会贯通东西方建筑文化,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的建筑理念,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工艺的融合与对话。 努力建设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中国特色现代建筑。
要尽快建立凸显民族特色、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国建筑文化,让建筑回归理性、实用为先; 回归生态,节俭为先; 回归社会,公益至上; 回归专业,责任第一。 鼓励高校、专家、媒体组织建筑文化讨论,在大众媒体开设建筑文化专栏,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注重填补民族建筑文化素质的缺失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从婴儿抓起审美文化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审美素养培养。 各级党员作为“关键少数”,尤其要补好建筑文化课。
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好处,规划错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纠正城市建筑顽疾,应从扭转不合理的规划设计入手。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为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保护和弘扬划定红线,注重延续城市遗产。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思考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寻找符合国情和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努力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城市规划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对不合理、不合格、不和谐的规划设计说“不”,严格认真制定规划设计规范,不为低俗、浪费、抄袭、抄袭的规划设计开绿灯。设计方案。 营造严肃的氛围。 加强规划设计管理,从鼓励尊重遗产和创新设计出发,制定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综合运用规则,为推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大力提高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质
有人说,奇怪建筑的形成责任应该分三七人,决策者七人,建筑师三人。 是真的。 一方面,面对欧美建筑时尚的狂潮,一些不成熟的年轻建筑设计师难免眼花缭乱,失去了根; 另一方面,面对数量巨大的新建建筑,建筑设计师占人口的比例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5至1/10。 高硬度、低收费、恶性竞争,导致我国一些年轻的建筑设计师“一边拿着秒表加班,一边拿农民工的工资”。 常态。
我们要下定决心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行业生态难以预测、专业素质不足的困境,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建筑设计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信心,消除苦恼和误解,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惜历史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让建筑设计师学习环保、节能、智能化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深入了解西方的过程中反思自我,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提升自我。 升华、悟性等东方思维模式,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解构。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既尊重国情、尊重历史,又懂西方、懂现代的优秀建筑设计人才队伍,使城市建筑走上弘扬文化、鼓励原创、并强调质量。 为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建筑设计师在工程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建筑设计纳入法制化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