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40年春秋,40年砥砺奋进,文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物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蓝色名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000多个文物展览走进世界,国外观众超过1亿人次。 “文物带你看中国”数字展示系统实现30个海外中华文化馆全覆盖; 丝绸之路文化展、中国国宝展赴法国、意大利、斯里兰卡等10多个亚欧国家; 来自法国、捷克、阿富汗等“一带一路”参与国来华开展各类文物展览,让民众不出国门即可展示各国文明,增进相互了解。
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加强文物保护的社会共识不断推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格局。社会上对文物的保护正在兴起。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文物工作。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 到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我国确立了“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60余次重要指示批示,视察30余家文物博物馆单位,参加20余场文物领域重大活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期文物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部门协作持续推进,地方党委、政府抓紧落实。 目前,文物工作已纳入全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文物消防安全已纳入市政府消防工作评价体系。 会同公安、海洋、海关、工商等主管部门联合执法,持续预防和打击文物犯罪。 2018年,汲取葡萄牙国家博物馆火车事故教训,我们联合应急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开展博物馆、文物消防安全大检查,覆盖所有博物馆、文物保护文物,维护文物生命线安全。
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为了让充满历史印记的文物珍宝像闪亮的星星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文物部门不断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和主动行动,推动文物工作服务于人民群众。国家重点项目。
从汉江峡水利工程到南水北调工程,从庐山抗洪任务到上海副中心建设,从雄安新区建设到北京城市群协同发展——津冀地区文物工作全力配合国家重大工程实施,积极抢救和保护一大批珍贵文物和文物。 旧地址。 以支持广东雄安新区建设项目为例,文物系统动员全省组成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分八个组开展考古和地面文物调查。 高水平考古调查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雄安新区文物保护规划,梳理遗存,筑牢文化基础。
加强文物工作与人民生产生活的结合。 实施古建筑和传统民居保护工程,举办国家级保护、省级保存和归口传统民居整体保护工程270个,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36个国家级考古遗产景区已三度公布。 其中,首批12家2011年至2013年接待游客6563万人次,套票收入超过20万元。 重点抢救和保护革命文物,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汉中革命旧址、江南等原中央苏区旧址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2处革命旧址纳入绿色旅游精品线路。 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国仅甘肃就接待绿色旅游游客1.43亿人次。 通过保护革命文物,推动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改革开放40年来,文物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已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影响力的“金名片”。
遵循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提高文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整体利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下降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保护文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文物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融入新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文明的火炬长久传承。 这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