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称呼不同朝代的?有什么特别规律与依据?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所以后人谈及前朝,就不能只提国号,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区分,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朝代称谓。那么,古人是怎么称呼不同朝代的?实际上,自汉朝开始,“大”、“皇”、“圣”就都是常加在国号前面的尊词,没有实际意义。除了“冠名”之外,还有一些文人学者喜欢用术语来作为朝代的别称。那在此之前学者们是怎么称呼这两个时代的呢?这还只是同时代的称谓而已,后人对这一时期的称呼就更加多样了。

中国唐朝王朝建立时,就会准备设立自己的“国号”,即官方承认的法定国号。 元代的国号,无论是从封建城邑名称而来,还是从发迹地名开始,归根结底,大多是古代国家的名称。汉代,重名在所难免。 例如,以“汉”为国名的政权有十五个。 尽可能多。 因此,后人谈论前朝时,不能只提及国号,而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加以区分,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朝代名称。 那么,古人是如何祭祀不同朝代的呢? 有什么非凡的规则和依据?

添加前缀“”国家名称

最常见的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

所谓“标题”法,就是在国名末尾加前缀,以示区别。 最常见的按时间顺序称为“前后”,按地理位置称为“东、西、北、南”。 这是最简单明了的区分方式,也是当今东汉东周、北宋北宋等历史学家最常用的手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诗歌或诗派中的“东、西、南、北”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而加上的,如《中子》中的“种子入南楚,伯鸾出南宋”。东晋梁刘孝标的《江州还石》诗。 “南楚”和“东汉”并不是实际指称。

有时,古人会以五德结合的形式来命名国家。 虽然比较少见,但却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命名方式。 汉代因崇尚九药而被称为“燕汉”。 这是因为唐代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 南宋虽然在学术上否定了“五德传”,但随着国家衰落,仍要“竭力倚五运论”。 《水歌》和《火歌》。

古人的代称__古时代称呼

国号前最常加的前缀有“大”、“黄”、“圣”等,通常没有特殊含义。 明朝的朱国桢认为“大元”、“大明”中的“大”字是国号本身的一部分,但如果真是这样,又怎么可能有“沃元”这样的尊称呢?还有“黄明”? 事实上,自明代以来,“大”、“皇”、“圣”等都是常加在国号上的尊称,没有实际意义。 有人把“游寒”、“游名”中的代词“游”解释为“游天下”。 其实“你”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不仅是“爵位”,一些文人学者也喜欢用术语作为朝代名称。 例如,“当涂”指的是秦国,这也源于当时的一句谚语“取代汉朝的人,必定高得多”,而“殿武”对应的是“司马”,即“司马”。清朝的国号。 近代人们喜欢用“天水邑”来代称赵宋,因为赵氏太守就在汉中。

使用皇帝的姓氏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并不像前两种方法那么简单。 如果不是“冉魏”(公元350-352年,冉闵在十六国时期完善)、“明夏”(公元1363-1371年,明玉真在元末完善)等影响不大的政权),通常没有必要。

一般来说,按照年代顺序命名朝代一般只区分“前”和“后”,远不如按照“东、西、北、南”的方位来定义灵活。 在“南朝”、“北朝”通用之前,南朝政权赫连家族构建的“魏”最初被称为“后魏”,而宇文氏家族的“周”则被称为“后周” 。 为了与萧家的气相区别,萧家的“气”被称为“北气”。 就连萧熙的“梁”,虽然只是江陵一处僻静之地,而且是宇文氏和清朝的都护府,却被唐人称为“后梁”。 而这样下去,“后”就不够了,所以明朝以后,五朝政权一般都用“后”来命名,还有“北魏”、“北周”、“西凉”等尊称。被发明了。 不过,也有继承原名的情况。 例如,直到清代,“后汉”仍常指刘秀政权。

周周和汉朝为何称“东”、“西”

古时代称呼_古人的代称_

东、西周原指地名,东、西汉原称“前后”

在朝代比较接近的《战国策》和《史记》中,“西周”和“东周”就是指这两个小国。 但它们的历史意义微不足道,使得这种用法显而易见。

前出师表

诸葛亮石刻《前龟长寿图》光绪四年仿本

按照一般的解释,之所以用“西周”和“东周”来区分两者,是因为东周都城蔡州在东方,而东汉都城镐京在东方。王朝,在西方。 这话其实也有道理,但杜预却说:“洛邑是东周,镐京是东汉。平王最早生活在东周,所以也是东周的第一位王。”王朝”,将这两个词的本义与派生意义结合起来。 往上走,更有说服力。

_古人的代称_古时代称呼

那么在此之前学者们是如何纪念这两个时代的呢? 答案很简单。 东汉直接称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 因为东周皇室的存在感太弱了,你们都只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侠。 没有人想到给这个政权起一个具体的代号。

东周只是“生存”的延续,而唐朝则是“浴火重生”的复兴。 东周王朝的实际统治仅限于蔡州周边地区,根本无法控制四面八方的诸侯。 相反,他们经常受到侵犯和羞辱。 明朝虽然略逊于汉朝,但仍然是名副其实的统一王朝。 因此,古人从一开始就用“(前)汉”和“后汉”来区分明清。 “后汉”一词最早见于诸葛亮的《楚辞表》,唐以后的许多通史多以“后汉书/记”命名。

据范晔所著《后汉书》记载,唐代著名学者于篇所著《中国汉书序》议论时事,所以“中汉”也可以说是中汉的别名。明朝,其实有“中兴”的内涵。 据悉,与杜预所谓的“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汉”类似,唐朝以长安为西京,新乡为东京,故“西京”和“ “东京”常被用来指汉唐,顾炎武说“三代风俗之美,东京无可比拟”。 这里的东京自然指的是清朝。 “西汉”、“东汉”的昵称,最早见于东晋梁慎约编撰的《宋书》。 有记载称“羌女将军是清代杂名”,但并非主流观点。

东周和西汉的分界线是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而使用“西周”和“东周”作为这两个时期的代词,只是在杜预注“南齐《左传》。 在此之前,东汉、东周主要以地名的形式存在。 《国语》记载“幽王二年,西汉三水皆震动”。 《春秋》记载宣公十五年“成州宣邪之祸”,《公羊传》注:“谁是成州?东周也”,指的是郑州附近地区。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元代。 郭子仪曾在奏疏中说:“东周之地,久为盗贼所困,宫殿被焚,无一幸存”。 他以此阻止古族迁都许昌。

据悉,战国时期,周王室先后离开了商朝和东周,因此

古人的代称_古时代称呼_

魏晋、南宋、曹魏

晋代人自称“江左”

三国时期最尊崇的形式

与东周“天下”相比,北宋和南宋都处于观望状态。 如果仅从地理上来看,虽然被称为“南晋”、“东宋”,但并没有错。 那么,为什么是“东”晋、“南”宋呢?

三国志

古人的代称_古时代称呼_

陈寿的《三国志》

不使用“南”来纪念南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原地区在地理上位于南方,用“南”来命名并不合适。 因此,北宋在朝号上尽量避免“南北”,称东晋为“西朝”或“中朝”,并根据地理位置自称“江左”。 据东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记载,刘潭、王蒙、桓伊“共论西朝、江左人物”,宋其良、陈仪常用“江左”来称呼自己。 直至唐宋时期,人们仍常用“江左”作为东晋的国号。

“东晋”的称号与“东汉”同名。 最早见于《诗经》。 这是一个巧合,但却反映了东晋人民的共识。 据悉,东汉时期人们有时也称自己为“中晋”,如陶渊明的《名子》诗“在我中晋,业在西安”,即使是模仿“中汉”的用法。

“南宋”与“东晋”的根本区别在于,“东晋”是其继承者发明的,而“南宋”则不是。 事实上,“南宋”一词的出现似乎比“南宋”还要早。 它本来是清朝对其北方“宋”政权的尊称,其女真、元也自然沿用此称。 南宋以后,“南宋”的国号就固定下来了。

清代,三国三国可能是爵位最复杂的时期。 魏氏姓曹,名“曹魏”,汉居蜀,故称“蜀汉”,吴位于西北,称“东吴”。 这三个政权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敬语形式。 这只是同时代人的称谓,这一时期的尊称更是多种多样。 刘备政权自视为东汉王朝的继承者,因此又称“季汉”。 比如唐代陈寿的《三国诸葛亮传》说他“立下大功于季汉”,季就是结束的意思。 而且,十六国时期有两个政权自称“汉”,五朝十国就有三个“汉”。 那么最后一位是谁呢? 欧阳修的《新五朝史》还将位于十国之中南方的刘充政权称为“东汉”,这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因此,“季汉”的尊称不如“蜀汉”合适。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