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预览|《熊秉明头像》吴为山青铜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展览:塑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1944年,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7年,考取公费留法,到巴黎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第二年却转习雕塑,直到1980年,他再续前缘,通过了博士论文《张旭与狂草》,1985年出版个人艺术专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哲学、雕塑、书法,被熊秉明上下贯通。

《熊秉明头像》吴为山铜奖 2002

《无题1》熊秉明泼彩未知日期

《孺子牛》熊秉明 铜牌 1969

《直线猫》熊秉明 铜奖 1966-1997

熊秉明雕塑艺术__熊秉明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熊秉明油画《无题》,1973年

鲁迅头像》熊秉明铜奖 1998

《母亲肖像》熊秉明 铜奖 1979

_熊秉明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_熊秉明雕塑艺术

熊秉明《线鹤》铁雕,1994年

《骆驼》熊秉明 铜牌 1958-1959

◎王建南

展览:塑造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

熊秉明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__熊秉明雕塑艺术

展览时间:2022年4月15日-5月30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

值此熊秉明先生百岁诞辰之际,雕塑家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展览以熊秉明的石刻作品为主,辅以书画、书画等艺术门类的150余件作品,艺术家创作的哲学思考是其内在逻辑,带领观众见证了他在艺术上的初衷和匠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即将成立。 两名在加拿大伦敦的中国中学生吴冠中和熊秉明彻夜长谈了好几次,讨论是否立即回国。 最终,吴冠中于1950年回国,熊秉明则选择留在伦敦学习泥塑。 30年后,两位好友再次相遇。 1981年冬,吴冠中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北非。 回国时途经伦敦,与久别重逢的熊秉明重逢。

熊秉明石牌坊厂家,原籍广东,1922年出生于苏州。1944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学院哲学系。 1947年申请公费留学法国,赴伦敦学院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第二年,他转向雕塑。 直到1980年,他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并通过了博士学位。 论文《张旭与野草》,1985年出版个人艺术专着《中国画理论体系》。 哲学、雕塑、书法,都被熊秉明联系在一起。

从古埃及到罗丹

_熊秉明雕塑艺术_熊秉明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故事还得从雕像说起。 1948年,将创作重心转向雕像的熊秉明进入以肖像雕像闻名的季猛画室。 吉猛以古埃及宙斯祭坛、帕特农神庙祭坛的精美雕刻为准则,用三维空间语言表达美与秩序。 1949年后,熊秉明进入雕塑家阿尔弗雷德·乔尼的纪念石雕工作室继续深造。 老师十分注重雕像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推崇传统意义上的人体形态,指出雕像的社会性和人性。 这次学习经历让熊秉明将自己的关注点转向了人。

在此期间,他做了很多人体彩绘练习。 1952年创作的《孕妇》雕像,可视为他现阶段学习成果的汇报。 从这尊匀称的人体雕像中,可以看出他在古典雕像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大学之外,西方艺术已经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熊秉明身处西方艺术的核心领域,不被察觉是不可能的。 他知道的远不止这些,尽管他一直渴望得到它。

位于伦敦塞纳河南岸范卢纳大道77号的罗丹博物馆,成了熊秉明的另一间课堂,他在这里与罗丹的雕像对话。 多年的交流,被浓缩成他的《关于罗丹:日记抄本》。 他在文中写道:每天晚上,那么多的年轻人、中年人、老人从世界各个角落来到伦敦的罗丹博物馆,在他的铜像间徜徉、思考。 这些青铜器和花岗岩不仅仅是雕刻而成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它们是:生命之窗。 毫无疑问,罗丹成为熊秉明从古典雕塑艺术向现代雕塑艺术转变的引路人。 在西方雕塑史上,罗丹是文艺复兴时期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重要的西方雕塑家。 他的前半生沉迷于古典,后半生致力于发展现代性。 罗丹手中那把精雕细琢的锤子,每次都击中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转折点。 作为未来的雕塑家,熊秉明会用什么样的作品来回应罗丹的号召?

罗丹到贾科梅蒂

那头牛,千里之外的广东水牛,成了熊秉明垂涎的对象。 20世纪中叶旅居海外的熊秉明将对故乡的怀念转化为一系列青铜水牛图像。 田野里的牛、山洼地里轻轻行走的牛、坐在水底的大腹便便的牛、低着头吃草的牛犊,无一不为家乡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其中《行走的水牛》在1962年获得美国青年雕像沙龙年度沙龙奖。虽然在此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熊秉明就已经以一系列焊接铁植物作品登上了亚洲艺术展,例如如1953年的《嚎叫的狼》、1954年的《钢丝鸽子》、1955年的《乌鸦》、1956年的《山雀》、1959年的《骆驼》。 然而,一旦熊秉明将牛的形象锁定在记忆中,他就无法停留。

1969年他创作的《孺子牛》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艺术总结,也是一次高层次的人文总结。 正如我的好友杨振宁为这部作品题词所写的那样:秉明创造了20世纪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 这部作品原名《跪牛》,因此更名为《孺子牛》。 熊秉明曾说过:“跪牛”表现的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想要站起来的那一刻。 整件作品运用不对称的手法和刻意模糊的纹理语言来创造出有意义的图像。 水牛的两个肚子、沉重的身躯、泥土般的质感,让人想起沟壑纵横的田野,唤起深邃的乡村情结。 牛正面的动作强烈扭曲,甚至变形、错位,仿佛在崎岖中挣扎、咆哮,与牛腹部钢铁般的腿骨和身体的支撑,产生了物理上的呼应和补充。 各部分的模糊与清晰、对称与不对称,形成全面而复杂的块面变化,防止了视觉上的重复,形成丰富的模糊性。 雄伟的骨相,在皮、筋、骨的交错中,展现出内在的刚毅和超智。

熊秉明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_熊秉明雕塑艺术_

走出经典,向罗丹致敬,熊秉明用一头牛做出了最好的回应。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 罗丹这位原本的目标大师,如今已成为新一轮探索的起点。 熊秉明从罗丹追求表达人的内心现实过渡到布朗库西,受到原始主义、立体主义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下一站是受存在主义影响的贾科梅蒂。 熊秉明走向具象雕像。

雕塑《直线猫》构思于1966年,直到1997年才完成,这是一座将分割做到极致的雕像。 不仅猫的脸是块状的,身体的四肢也是用曲线连接起来的,分出的侧枝就形成了猫的腿。 几条简单的线条所蕴含的空间,在观者的脑海中创造出无限的隐喻扩展。 在这只猫的脸上,不难看到贾科梅蒂的影子,但这位英国雕像大师干瘪颓废的知性已经褪去。

从贾科梅蒂到熊秉明

真正与贾科梅蒂不同的是熊秉明于1994年完成的《线条鹤》,这无疑是他最受国际认可的雕塑作品。 这件作品,完全归功于东方的古朴,也归功于中国书画。 简洁明快的铁丝,使鹤的骨骼姿态十分精致,随风飘扬。 就像一幅中国画,寥寥数笔,轻盈奔放。 熊秉明将东方精神意识回归到物体的真实状态。 不懂国画的人,会被仙鹤的美所迷住; 懂中国画的人,不禁会心一笑,同时又恍然大悟。 东方书法腰线成功转化为造型空间,让气流营造仙鹤的灵动,传达写意的东方精神。 从二维平面的腰线到三维空间,编织出最有意义的形状。

熊秉明对生命隐喻的热爱和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在每一个物化的表象背后,都凝聚着他难以言表的深情。 自1948年转向创作雕像以来,肖像画仍然是他的关注重点。 据说,他的《母亲肖像》创作历时16年,直到1979年才完成。父亲身材瘦削,脸上布满细纹,眼睛湿润,笑容平和。

他的儿子、著名物理学家院长熊庆来的半身像花费了两倍的时间。 从1953年4月到1992年4月,历时39年。 熊秉明专门为纪念母亲而写的文章中的一段摘录最能说明他所投入的精力和他所传达的情感:我要表达我从小就认识的妻子。 这里有严肃和质朴,有坚毅和温柔。 表面的平淡和内涵之下,隐藏着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对故土的热爱。 生活本身就有诚实和信仰。

不仅是他的父亲,熊秉明的另一幅代表作是1998年的鲁迅头像。这幅作品采用立体主义拼贴的方法,塑造了鲁迅先生一贯的钢铁般的气质,同时,还有不乏幽默感。 艺术家有意隐藏了一只耳朵,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丰富了雕像的内心世界。 2000年,熊秉明受邀为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重新创作《鲁迅肖像》。 作品以锐利的折线、具象的重叠面、生铁的材质,塑造了鲁迅的性格和面面相觑、甘愿低头的精神。 。

熊秉明去法国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时,没想到半途从事艺术,随后六年致力于艺术教学和石雕创作。 在他心里,探索生命的本质才是他人生真正的动力。 那么,他找到了吗? 中国美术馆展厅里悬挂着他创作的泼彩镜心,其实揭开了答案。 长焦中间有一条鱼。 鱼的上下写着庄子和惠子游濠梁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庄子回答惠子:你非我,怎知我不知鱼之乐? 熊秉明先生不仅用他的作品描绘了人生的意义,还蕴藏着哲学家的快乐。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