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夕都是怎么过的?晒衣曝书的趣事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晒衣曝书,珍惜时令物候《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几则与晒衣曝书相关的逸事,《排调篇》写道:七月七日的时候,名士郝隆在自家庭院里四仰八叉地仰躺着晒太阳,别人问他在干什么?晒衣、曝书一直是七夕节风俗的重要一环,唐代在宫中还设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们在七夕这天曝衣之用。开元年间的诗人沈佺期在《七夕曝衣篇》中写道:“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今天读来还仿佛能看到当时皇宫中七夕曝衣的热闹画面。

一到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起它所承载的美好情感。 明天端午节多表现为“情人节”,而在唐朝,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明天就跟着小编穿越唐朝,看看唐朝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

晒衣晒书,珍惜季节物候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与农业社会的季节密不可分。 记载西周村落生活习俗的《四民地支》记载,每年七月七日“经衣露,故风俗也”。 清王充在《论衡》中解释了为何选择在七月初七出版该书:“洗手者日之,则爱之;若日之晒之,你会让你的头发变白的。” 他解释说,当时的人们觉得七月初七,阳光好,霉菌能很快被太阳杀死,书本也容易被浸湿。 如果错过了这一天,以后阳光不太好,在阳光下晒半天,书本可能还没有完全干透,甚至头发都变灰了。

_人生若如初相见曝七夕特辑_古人七夕送什么

端午节的日期与夏至相似。 寒冷多雨的冬季正式过去,炎热的夏季正式开始。 这时可以将书籍、衣服晾干,以防止受潮、腐烂和虫蛀。 《世说新语》记载了几件与晒衣服、揭书有关的轶事。 晒着太阳,别人问他在做什么? 郝龙回答说:“我在贴书”——别人都是酒足饭饱,他却知识渊博,足见东晋名士的嚣张。

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比较。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件关于晒衣服的轶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很鄙视晒衣服时炫富的作风。 罗锦,阮咸却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拿起一件简单的校服。 其他人疑惑地问道:“你在做什么?”

晒衣服、晒书仍然是端午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皇宫内还建有露衣楼,供太监在端午节袒露衣服。 开元时期文学家沉佺期在《七夕露衣》中写道:“宫中骚乱,天上有红粉席。” 今天读来,仿佛又看到了当时宫中端午节的热闹景象。

人生若如初相见曝七夕特辑__古人七夕送什么

古人七夕送什么_人生若如初相见曝七夕特辑_

望月拜星,祭牛郎织女

一条银河划过夜空。 天空中星星中最亮的星星是织女星。 在银河岸边,织女星的西南边,有一颗大、两小三颗星星排成一排,中间最亮的星星是牵牛星。 。 星空下,人们摆起香案,摆上新鲜成熟的水果和精美的工艺品,对着璀璨的星辰和昏暗的银河,默默地向织女祈祷。

古人七夕送什么__人生若如初相见曝七夕特辑

清凉的早晨赏荷观星,是端午节的一大乐趣。 中秋节是瓜果飘香的季节,适时给织女送上新鲜的瓜果。 除了时令水果之外,端午节最有名的奶制品就是巧果了。 巧果以油、面粉、糖、蜂蜜为主要原料。 先将蜂蜜放入锅中溶解成混合物,然后与大米、芝麻混合,捣碎。 然后摊开在柜台上擀薄,晾凉,然后用刀切成长条状的小方块,最后折成梭子状的乔果胚,炸至金黄即可。 增添乐趣。

皇宫里的端午节更是盛大,甚至还为中秋节修建了专门的建筑,称为“五彩楼”。 高台除了视野开阔,观星也方便。 在中国传统星象中,在织女星南侧附近,有四颗星组成一组,称为建太星。 在世人的想象中,剑台是织女登高望远的地方。 中秋之夜,太监上彩楼观星,织女登剑台看牛郎。 。

人生若如初相见曝七夕特辑__古人七夕送什么

古人七夕送什么_人生若如初相见曝七夕特辑_

月上求聪明,祈求美好生活

以男性为主角的端午节,是最丰富的乞巧活动。 《荆楚隋史记》记载:“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或陈继言以干酒果于宫廷乞巧,瓜上若有喜网,则被视为护身符。” 投巧针、结喜珠……乞巧活动纷繁复杂,表现了男人们对聪明才智的向往。

既然是求“巧”,女明星的主角“针”自然就成了“乞巧”的主角。 男人们通过“穿针巧”、“扔针巧”、“浮针巧”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手工的热爱。 期待。 其中,“穿针乞巧”是最早、最常见的乞巧形式。 端午之夜,少妇们迎着月光穿针引线,谁先经过就是“巧合”。 月下穿针不仅需要灵巧,更需要眼力。 乞巧所用的针线也是特制的。 金、银、黄铜和天然铜等,种类繁多。 据东晋古冶王《御帝记》一书记载,齐武帝曾将一层殿作为“穿针楼”,供妃子使用。 古代开元时期大文学家崔浩所著的《七夕词》,也描写了当时京城长安端午之夜,家家乞巧的盛况。家家穿针,官民共庆中秋:夜持针线。”由此可见“穿针乞巧”活动的重要性。

人生若如初相见曝七夕特辑_古人七夕送什么_

男人们向织女祈求聪明,而织女能否回应他们的祈求,就取决于蜘蛛的媒介。 小快乐蜘蛛表达了乞讨者希望得到织女青睐的愿望。 每年端午节前,男人们都会到处寻找蜘蛛,并将它们装进袋子里。 第二天,当他们打开袋子,发现蜘蛛网又大又漂亮时,就意味着袋子的主人将成为一个灵巧的女婴。 因此,被乞讨男子视为吉祥的象征。

到了清朝,居民文化空前发展,庆祝中秋节的活动日益兴盛。 据《岁月轶事》记载,七月初二人们就开始购买乞巧物品,乞巧城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来自外地的“玛胡拉”为中秋之夜增添了一份清新的异国情调。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端午节都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体验。 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物候、季节的珍惜,现代人和古代人是一样的。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