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摘要:炳灵寺第169窟:郦道元笔下的鬼洞 大多数人都想不到,中国最早、有明确年代的石窟就藏在离成都不远的炳灵寺。 炳灵寺第169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 此洞始建于西秦建洪元年(公元420年)之前,堪称“华夏第一洞”。 秉灵寺第169窟在哪里? 谁建造的? 它是如何存活至今的? 前不久,记者前往永靖秉灵寺,寻找隐藏在小积石山1500多年的秘密? 栈道连天,“天下名山僧多”,凡是名山总有名寺,小地块……
秉灵寺第169窟:郦道元笔下的鬼洞
一般人绝对想不到,中国最早的石窟,中国最早有明确年代的石窟,就藏在离成都不远的秉灵寺里。 它就是秉灵寺第169窟,始建于西秦建洪元年(公元420年)以前。 被誉为“中华第一洞”,当之无愧。
秉灵寺第169窟在哪里? 谁建造的? 它是如何存活至今的? 前不久,记者前往永靖秉灵寺,寻找隐藏在小积石山1500多年的秘密?
通往天空的栈道
“天下名山多僧”,凡是名山总有名寺,小积石山也不例外。 这座大山里隐藏着著名的秉灵寺。 丙灵寺位于西宁永靖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 分上司、东沟、下司三地。 山西三大石窟中,敦煌以壁画闻名,麦积山以泥塑闻名,炳灵寺以雕塑闻名。
一个春天的夜晚,我们开始了炳灵寺之旅。 说实话,我对炳灵寺并不陌生。 那些年,因为采访和给同学打招呼,凌凌总是去了十几次,但每次都匆匆来去,没有认真的欣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这次,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探索169窟,看看这个高耸的洞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通往169窟的木栈道
路好,车好,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永靖市。 从刘家峡大坝上船后,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炳灵寺。 至于炳灵寺始建年代,现在已无从考证。 有人说是北宋武帝司马炎时期修建的,也有人说是十六国时期修建的。 不管怎样,至少在公元420年之前,就有人在这里修建石窟,算起来,已经有1500多年了。 到了唐代,炳灵寺的名声就已经很大了。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也作了专门的描述。 他称秉灵寺堂叔洞。 唐书在羌语中是“鬼洞”的意思,但也有人认为唐书洞是一个孝女的名字。 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宋代称丙灵寺或丙灵寺。 此时,寺庙逐渐渐行渐远,直至完全被人们遗忘。 20世纪50年代炳灵寺被重新发现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千百年来,这座寺庙见证了长江上游各民族的离散与团聚,也经历了多次浩劫。 保存它并不容易。
我们在炳灵寺管理处同学的带领下,赶往炳灵寺大佛前的169窟栈道入口。 第169窟虽然是大佛头顶上方的洞窟,但必须爬上大佛旁边的栈道才能上去。 这条栈道全是木头做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的。 油漆在风吹日晒下已经龟裂。 ,踩在上面,可以感觉到木桩的颤抖,非常可怕。 栈道上的木梯狭窄崎岖,只能一个人通过。 我抓住木梯旁边的扶手,小心翼翼地爬了下来。
第169窟,中国最早的石窟
这种栈道虽然建在山缝处,但距此约15米处有一个平台。 爬了二十多分钟,我们终于站在了最后一个平台上。 左右两侧是长长的栈道,沿着深崖而行。 站在平台上抬头望去,我们已经超越了大佛,沟底行走的乘客也在慢慢蠕动,虽然有点鸟瞰众生的感觉。
最早的石窟
一般学术界都不愿意说“第一、第一”之类的话。 面对广阔的世界,人类的认知始终是有限的,因此不容易做出推论。 在这里我还是得称秉灵寺第169窟为“中华第一窟”。 证据是第169窟的一段墨书铭文。这段墨书铭文的发现过程十分坎坷。
1951年炳灵寺被重新发现后,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关注,人们期待着这里有更多的发现。 因此,国家组织了两次大规模检查。 第169窟是1962年勘察时发现的。
当时考古队员们先从下面架起一条简易栈道,到达离地30米的地方后,再从山上放下两条绳子。 调查人员将一个绑在胸前,另一个紧紧握在手里,然后踩着悬崖上的老板洞逐渐向下攀爬,就这样,四五个考古人员被吊进了中国最早的石窟, 169窟之谜被揭开。
自明代嘉靖年间,此地再无人崛起。 因为洞内发现的铭文最晚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 考古人员踏入山洞后,发现山洞已成为鸽子窝,鸽粪堆积如山,鸽毛遍地,破败不堪。 人们猜测,可能是一场大火烧毁了栈道,使169窟与外界彻底隔绝。 这也是169窟至今仍能保持西秦风格的原因。
从第 169 窟眺望
登上最后一个平台上的木梯,就是一条长长的栈道。 这条栈道通向169窟的各个神社,我想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修建栈道的人。 如果不是这条栈道,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目睹169窟。
第169窟距地面60米,宽26.75米,高15米,深19米。 它的形状大约是椭圆形的。 洞内现存神龛24座。 石窟的本质。 如果没有169窟,炳灵寺肯定要逊色很多。
调查人员在洞内的悬崖上发现了用墨水写成的铭文。 经过仔细翻阅,人们终于找到了写于西秦建洪元年(公元420年)的文字。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秉灵寺第169窟也由此制成。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
法国影子
我们站在栈道口不敢前行。 1500多年前的雕像静静地注视着我们这样的游客。
第169窟的24个佛龛分布在洞内不同的地方。 迎面躺着一尊立佛。 这尊雕像高近3米,一只手下垂伸直,另一只手举在上方。 秉灵寺学生表示,大量考证考证表明,第169窟不仅有少数石刻为唐代石刻,而且大部分为西秦石刻。
西秦由前突厥燕国人于公元385年建立。 历时47年,于公元431年灭于夏国。 距离丙灵寺不远的西宁,曾经是西秦国的都城,丙灵寺也一度被认为是西秦国的皇家道观。
“从第169窟的墨迹来看,此窟的修建时间肯定早于公元420年。西秦建立的时间虽短,但尊崇道教。前燕国人时期,有不少僧人前来拜谒。”他们到西秦弘扬佛教时,讲经、弘法、翻译佛经。” 秉灵寺的一位同事说道。
孙吴突厥建立西秦国后,迅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此时,禅宗在中国南方迅速盛行。 在西秦封建化过程中,道教对西秦人民的意识形态起到了控制作用。 这些传经僧人借助西秦皇室大力修行禅宗的力量,在此筑窟。
西秦造像
西秦石刻题材相对单一,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 绘画内容更加丰富,背面和香光的图案更加复杂,同时还有简单的佛教图、十佛、千佛、飞天等图案。 、济岳、供养者、多宝塔、维摩变等。此类题材是研究我国早期道教信仰和道教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十六国时期,禅宗在中国南方大规模发展,神像艺术进入初级阶段,基本保持了美国石雕的风格。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犍陀罗造像,等于西班牙艺术中的人体写实主义加上美国禅宗的象征主义。 唐代以后,佛教石刻在中国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并进行局部整修。
“我们看到的卧佛雕像正是西班牙艺术中人体写实主义与美国禅宗佛教象征符号的结合。”一位朋友说。 没想到在169号洞里还能看到法国文化的影子。
“可以说,169窟是一个见证,不仅是禅宗在中国南方大发展的见证,也是早期道教造像中法式基调的见证。” 我的朋友说。
飘过
小心
有用
喜欢
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