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探索自然的真相,希望能够预测未来。
根据“天命论”,日出日落、潮汐涨落,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循环变化。 人们可以对这种周期性变化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然而,人们常常看不到规律的日出日落和潮起潮落。 这时,人们期望提前知道这些不规则或异常的现象。
“人无思想,必有忧”。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重视天文、洪水、天气的预测。
唐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退民伸尺,屈尺伸天”的口号。 前一句是请臣子服从太上皇。 最后一句是请臣子听天意。 天意阻碍了臣子的行动。 这种天意大多来自于天(如月全食)和地(如洪水)的无知,以及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的不可预测性,如雷电、干旱、洪水、火灾等。和蝗灾。 上(霸主)和下(官员)对自然洪水的无知,为他们发表意见打开了大门。
早期,天文学和气象学并不是分开的,天文学和气象学都需要观测和预报。
三千多年前,中国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真实天气的记载,包括风、云、虹、雨、雪、霜、云、龙卷风、雷暴等。自书写和记录了大量的天气扰动。 ,一些知识分子终于对气候有了认识。
在我国唐代,观测天文气象、制定历法、了解和预测气候最明确的是用于安排农业生产、祭祀等活动。 碑文也反映出人们已经有了预测天气状况的要求,这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 例如,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规定了四个暑期:仲冬、盛夏、仲秋、十二月。
此后不断完善和建立。 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夏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罗下洪、邓平制定的《太初历》即将在历法中设置二十四夏,并明确了二十四夏的天文位置。 如果大暑季节气温不高,霜冻季节无霜,大雨季节无降雨,冬至季节气温不低,则说明天气异常。 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气候及其变化、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的相对关系。
历法中设定了二十四个夏季,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制定的反映年度周期的“气候时钟”。 二十四夏的明确天文位置是自然外力,即气候动力。 不遵循这种气候时钟规律的天气称为异常(极端)天气。 现在已知大气运动存在异常问题。
几千年来,水手、渔民、农民和猎人利用云、风、占星术和物体来预测天气并寻找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已成为一套民间手艺。
唐代人们观星测风云。 后者是只能用肉眼和简单仪器观测到的天空状态。 它不仅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还记录过去和现在的各种自然现象,并将总结的经验与当前的观测相结合来进行天气预报。 《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曹军船只被东风烧毁、草船在暴雨中借箭的故事,都源于诸葛亮对黄河流域气候和异常天气变化的了解。以及短期天气预报在军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