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编年体之后兴起的是纪传体。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史记》的目录,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什么是纪传体。到了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了《资治通鉴》,这部书采用的便是编年体,而且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衍生出了一系列史书,这其中便有南宋史学家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史书。

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_编年体与纪传体_

传记体是我国唐代正史最早采用的体例。 所谓传记体,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历史事件。 我国现存最早的传记正史是《春秋》。 《春秋》原是齐国的国史。 孔子修订后,这部传记正史被赋予了极其浓厚的政治道德内涵,因而被列入经部,尊为“春秋经”。

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__编年体与纪传体

继编年史风格之后,编年史风格盛行。 年表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事件的排列。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按年代顺序编年的历史。 通过《史记》的目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有哪些年代风格。 《史记》的开头是“本纪”,记载了历代皇帝的言行; 其次是“表”,以表的形式列出诸侯、将军、名臣的姓名; 后来的史书改称“志”; 后来是“家族”,记录了王公贵族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最后是“传”,介绍除皇帝、诸侯之外的值得记录的人的事迹。 这个世纪、家庭和传记的背景清楚地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编年体与纪传体_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_

自《史记》以来,历代史书均采用编年体,因此编年体已成为不可动摇的传统。 清初修订《清史稿》时,编修者无一例外地主张继承编年体。 争论的焦点在于具体章节:一派认为《明史》的题名、题名是安排好的;一派认为《明史》的题名是有安排的;一派认为《明史》的题名是有问题的。 另一派以梁启超为代表,认为清朝历史呈现出许多与清朝历史不同的特征,“历史规则随时间而改变”,并为新的历史书写了更多篇幅。清朝历史上的激励措施,关注的是民众的生活而不是帝王将相的家事。 两种思想流派中,后者最终占了上风。

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_编年体与纪传体_

年代风格似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传记风格并没有衰落。 唐代司马光主持编修了《资治通鉴》。 本书采用传记体裁,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的朝代史。 《资治通鉴》衍生出了一系列史书,其中就有唐代史学家袁术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这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__编年体与纪传体

哪些是编年史? 如果说传记风格以时间线索为中心,传记风格以人物为中心,那么编年史风格则以风暴为中心。 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专着,利用时间线索,简单地整理史实,但有的动乱跨越数年甚至十几年,其记载分散在不同年份,读者很难了解。把握动荡的概况。 人们很容易读了一年而忘记了下一年,而《纪事》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困境。 清代文学家杨万里在《通鉴纪事本墨记》中说:“盖事以年为隔,年以事分析,不能明其始末,也不能明其始末。”知其始,如山如海,人生之浩瀚,覆以岁月,故真也。” 读完朋友写的《通鉴纪事》后,“仿佛生在当时,亲眼所见,让人欢喜,让人悲伤,让人欢喜”。 让人受到鼓舞,继而叹息落泪。”可见,不同体裁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_编年体与纪传体_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

《通鉴纪实本末》使纪事风格在历史编纂领域站稳了脚跟。 此后,形成了许多纪事体式的正史。 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朝代纪事,如唐代顾英台所著的《明史志》;一类是历朝历代的编年史。 一类是专门的历史编年史,如记载乾隆平定金川的《平定金川方略》,宋代此类“图”书不少。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