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欣赏它,看着它血腥的存在,不需要竖中指。 虽然它是残缺不全的,但它是真实的,这就足够了。
——罗丹
▲ 罗丹《行走的人》——1907年铸造青铜 1903-1904
1877年,随着“青铜时代”事件的余波逐渐消散,罗丹也开始了他的第二轮创作。
▲罗丹《青铜时代》1876-1877,青铜器,法国国家博物馆,西班牙
1900年后,罗丹开始重新考虑古典风格。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意大利罗马雕像的残缺状态影响了罗丹的思想,他在这种影响下创作了这尊残缺的青铜雕像。
▲菲迪亚斯《命运三神》,约公元前447-438年,石头,宽315分米,大英博物馆,纽约,美国
他意识到,不完整并不影响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
他在1904年的自传中说:“这是一只手……在手腕处折断,它没有脚趾,只有手指,但它是如此真实,他钦佩。”
▲佩加蒙神庙圆形雕塑,公元前180-170年,法国柏林佩加蒙博物馆
基于“青铜时代”的思想乡村石牌坊,罗丹在1903年至1904年间创作了《行走的人》。
这是一座注重人物动态的雕像。 虽然是一张没有脖子和肚子的脸,但其中所表达的节奏感丝毫没有减弱,展现了罗丹创作的另一面。
▲《行走的人》1903-1904
罗丹在艺术巅峰时期创作了一批无头、短臂、断腿的人体上肢肖像画。
这种四肢残缺的男女人体雕塑,并不妨碍人体的运动,反而显得更有利于运动,更能展现生命的活力。
▲《巴尔扎克:第二部裸体模特构图》铜奖1896年
虽然不完整并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甚至可以达到完美且取之不尽的艺术困境。
▲ 《休息的天才》铜质,约 1898 年,铸造于 1981 年
《行走的人》是施洗者圣约翰的头部构图和半身像的集合。 该半身像可能也是为施洗者约翰制作的。
▲《施洗者约翰》1877-1880
1900年,罗丹将它们结合起来。 作品中头部光滑的突起与四肢的关节形成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作品的古典特色。
▲腿部光滑的突起与四肢的关节形成鲜明对比
有一次,罗丹和他的同学在夜晚手举蜡烛,照亮维纳斯雕像,走进观看,被里面所蕴含的惊人细节所震惊。
这些古典雕像的观看体验使人们对罗丹雕像写意的丰富细节产生了自觉的认识。
▲《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公元前150年,希腊卢浮宫
罗丹在作品中特别注重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 在这些处理手法下,青铜呈现出一种非常质朴、流动的质感,这与他接受印象派作家的影响有关。
▲青铜在这些处理手法下呈现出非常简洁、流动的质感
这是罗丹雕像的一个重要创新,对后来现代主义雕像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行走的人》以前所未有的庸俗形式展现出一种奇异的活力和美丽。
罗丹对雕像语言开放性的否定,也是对不完整之美的深入探索。
▲《行走的人》被视为罗丹纯粹创作的象征
然而,这件未完成的作品在当时被认为过于前卫,直到1907年才被放大并以青铜铸造。
《行走的人》被认为是罗丹纯粹创作的象征,它摆脱了主题的束缚,甚至用运动来诠释画面。
1880年,罗丹洗清冤屈,随着国家申办《青铜时代》和《施洗者圣约翰》,他的传奇生涯走上了正轨。
▲《青铜时代》1876-1877,青铜器,波兰国家博物馆,美国
尖锐的挑战是未完成的杰作《地狱之门》。 在成名路上,罗丹依然能保持真实的自我。
▲《行走的人》(反面)
关于《行走的人》
这是施洗者圣约翰的头部构图和半身像的集合;
青铜器深受印象派影响,呈现出饱满、流动的质感;
头部光滑的突起与四肢关节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作品的古典特征;
前所未有的庸俗形式展现出一种奇异的活力和美丽;
它被认为是罗丹纯粹创造力的象征,对现代主义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