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从何而来?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自1936年11月3日首次发掘以来,历经八十多年风雨,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良渚考古对外交流的发展,国际主流学术界逐步认识到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价值。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10年来,良渚考古不断取得突破,良渚遗址已经成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物证。保护良渚遗址,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浙江文脉。

良渚古城从何而来? 良渚古城外的水利系统为什么要建、是怎样建的? 良渚古城的保护和学术研究进展如何? 今年是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 12月13日,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 还梳理了近10年来良渚古城考古研究和保护情况。

同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在良渚举行。 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的近3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在激烈的意见碰撞和思想火花中,笼罩在良渚古城及其周边地区。 水利系统的奥秘被一一揭开。

自1936年11月3日首次发掘以来,历经80多年的风风雨雨,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随着良渚考古对外交流的发展,国际主流学术界逐渐认可良渚遗址。 对研究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堪称“中华第一城”

良渚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__良渚文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城市考古新阶段,打开了良渚王国的大门。 通过大规模勘查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良渚古城包括内城3平方公里、外城8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100平方公里。 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

5300多年前,良渚先民在中国长江下游的土地上建立了王国。 省考古研究所王宁远介绍,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似乎并不是该地区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可能与太湖地区的人口迁徙有关。西边是湖区。

“气候事件导致先民从河谷迁徙到沼泽平原,稻作农业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新物质基础。良渚文化就是在发达的稻作农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王宁远解释说,在这个过程中,专门用于水稻种植的石犁等农具相继出现。

“古城的位置三面环山,向东开放,既保证了安全,交通便利,又包含了一个‘以中心’的理念。” 在王宁远看来,良渚古城位于山间的一片沼泽湿地。 良渚港等河流贯穿其中。 城市的建设方式与基层聚居区相同:以码头的形式抬高住宅区。 堆墩也是良渚文化的显着特征之一。

_良渚文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_良渚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

这里选址还有一个最大的风险:古城以西的天目山年降雨量达到1600至1800毫米,雨季时常发生山洪。 为了保护城邦,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应运而生。

世界水利工程领先者

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的确认,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这座古城的辉煌。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由11条与山相连的堤坝组成。 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坝系统。 良渚先民是如何修筑大坝的? 如此复杂庞大的水利系统除了防洪之外,还有哪些功能呢?

据河海大学副教授袁俊平介绍,良渚先民发明了“用稻草包泥袋”的方法来加固坝体。 即先用淤泥堆砌,再用黄土包裹,再用芦苇、茅草包裹,形成长圆形,形成坝体。 这个过程类似于现代人抗洪时用草袋或编织袋填土筑坝的过程。 不仅增加了坝体的抗拉强度,使大坝不易崩塌,而且加快了施工速度。 “稻草包泥袋”已成为良渚时期滨水建设的常用技术。

良渚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_良渚文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_

“良渚水利枢纽具有防洪、交通、灌溉等不同功能。”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表示,良渚水利枢纽利用高低水坝在山谷、低地蓄水,缓解洪水威胁。 场地内高坝大致可阻挡短时间内870毫米的连续降雨,可抵御该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低坝内是一片倒三角形的低洼地。 按现有10米坝高计算,预计可形成库区面积8.5平方公里。

正是由于水利系统发达,良渚文化在进入稻作农业的同时,也在手工业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进步。 玉琮、玉璧开创了良渚文化的玉礼制度。

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有何关系? 世界水利专家、辛辛那提大学弗农·斯卡伯勒教授也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说,过去的一些经典考古研究表明,城邦往往先形成,然后统一组织和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 在良渚,恰恰相反,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城市化。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确认,也证明良渚古城从内到外具有完整的宫城、内城、外城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起源。

良渚文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__良渚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

遗产公园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完整。 10年来,良渚考古不断取得突破。 良渚遗址已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在遗产保护方面,我国将良渚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特别保护区——良渚遗址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并编制了专项保护条例——《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使良渚古城遗址保护成为我国重大文物古迹保护的典范。

在学术研究方面,良渚古城的发现曾六次被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被国际考古界评选为“2011-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良渚古城田野考古荣获中国田野考古最高奖。 我省考古界先后与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日本奈良文化遗产研究所、日本金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海大学合作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展合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目前,良渚遗址国际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筹建中。 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国界、跨学科研究。

_良渚文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_良渚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

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也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证据。 国家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将良渚文化视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编撰出版了《边家山》《文家山》等考古报告和《权力与信仰》《良渚考古八十年》《良渚玉器》《工程著作》《良渚刻符》等目录; 《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和《良渚古城垫石研究报告》即将出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如和刘斌的研究论文将发表在《》杂志上; 伦敦大学学者庄逸杰和刘斌的研究论文将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良渚词条也将被收录到新修订的《百科全书》中。

保护良渚遗址,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浙江文化遗产。 “未来十年,我们将建设一座专家赞誉、百姓喜爱、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良渚文化国家公园,还原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生产。”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委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表示,目前,良渚遗址公园已被列入第一批(全国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936年初冬,石新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第一次考古勘探; 1959年,命名为良渚文化; 1986年,发现翻山贵族墓地; 1987年,发现尧山墓地和祭坛; 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 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确认……蒙尘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中华文明的新名片和世界历史上的亮点文明。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