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可以说是西欧古典文明最辉煌的时代。 如果我们突然有机会去罗马帝国旅游,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必须信仰很多罗马神。 古罗马人善于学习,他们以古希腊奥林匹斯众神的形象为原型塑造自己的神灵。
(卡比托利欧山三主神,公元2世纪大理石 ,出土于罗马城和列蒂省鲁道夫考古、美术和景观部门,兰恰尼市考古博物馆收藏)
中间那个胡子拉碴、肌肉发达的老人是罗马诸神中的主神朱庇特,是按照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雕刻的; 左边的是朱庇特的妻子朱诺,对应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妻子。 赫拉,右边的是朱庇特的女儿密涅瓦,对应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女儿雅典娜。
有人说,我看西方的神,长得都一个样,从外表上完全没有区别。 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观察神宠。
木星与老鹰相伴,朱诺与孔雀相伴,密涅瓦身边总有一只猫头鹰。
还有人说罗马人真烦人。 奥林匹斯诸神的名字那么好听,却要改成罗马名字,这样记住难度就加倍了。 然而,罗马人并没有改变一切。 例如,太阳神阿波罗继续使用原来的希腊名字。 他是朱庇特的儿子,也是所有男神中最英俊的。
(庞贝考古公园出土的阿波罗铜像灯座公元前1世纪青铜庞贝朱利奥-波利比奥房屋)
罗马人为什么要把善良的太阳神设计成油灯座呢? 太阳和油灯不是都在发光吗……这也说明了古罗马的诸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如果你想在罗马帝国过上美好的生活农村牌楼,神不仅是信仰,更是人们的一种表达方式。
(坎帕纳陶盘,奥古斯都时代的兵马俑,出土于罗马,罗马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位女神就是著名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对应希腊众神中的胜利女神尼基(你知道某著名运动品牌的来历)。 她的特点是一对翅膀和一根橄榄枝,传达胜利的喜悦。
(胜利之翼,罗马出土的公元一世纪青铜器,罗马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个右翼是胜利女神像的一部分,呈现出休息的姿势。 自然的细节,尤其是那些精心雕琢的层层羽毛,都是用小刻刀精心雕刻出来的。 胜利女神是古罗马雕塑家最喜欢的主题。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欧洲,成为新古典主义向古罗马辉煌致敬的代表。
并非所有古罗马的神都是超然的。 有些神也有坎坷的人生经历,比如赫拉克勒斯。 这个不幸的孩子其实是乱伦的产物。 他的父亲是朱庇特,他的母亲是朱庇特的曾孙女……所以朱庇特的妻子朱诺特别恨他,诅咒他,导致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一个悲惨的婚姻……虽然他权力极大,但他却成就了12成就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伟业,并协助传奇悲剧英雄杰森获得了金羊毛。 然而,他却因为自己的疯狂而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 儿子被妻子误解陷害而自杀。 直到他去世后,他才与朱诺和解,并最终在生父朱庇特的遗嘱下被命名为赫拉克勒斯。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赫拉克勒斯休息雕像,苏尔莫纳出土的公元1世纪青铜器上刻有铭文,阿布鲁佐弗里吉别墅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
罗马诸神都有自己的神庙,它们位于罗马帝国的城市中心和田野。 寺庙里供奉着他们所崇拜的神的雕像。 比如我们上面看到的大力神雕像,当时就供奉在他的神庙里。 在寺庙里。 如果我们真的想生活在古罗马,我们应该为众神准备面包、牛奶和橄榄油。 当然,最好用大型动物作为祭品,以显得虔诚和高贵。
(供奉火星、维纳斯和西尔瓦努斯的祭坛,鲁尼大理石奥斯蒂亚,公元124年,出土于领主广场,罗马国家博物馆收藏)
就连帝国的起源——罗马城,也充满了神话色彩。 朱庇特和朱诺的孩子,战神玛尔斯(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阿瑞斯)与遇险公主生下了双胞胎——哥哥罗慕路斯和弟弟雷穆斯,但不幸被敌人抛弃。 到河边。 幸运的是,一只母狼救了他们,并用牛奶喂养他们。 后来,双胞胎报仇成功。 哥哥罗穆卢斯杀死了弟弟,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 在罗马神谱中,战神马尔斯与美丽女神维纳斯(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结婚。 战争和美学成为罗马、罗马人和罗马帝国历史的基调。 也是穿越过去的现代人必须遵守的古罗马价值观。
如果你也对这些罗马诸神感到好奇,那就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吧。 作为庆祝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系列展览之一,意大利的起源——古罗马文明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长城石雕合作举办的大型展览,罗马国家博物馆和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此次展览不仅是2022中意文化旅游年的旗舰项目,也是两国密切深入的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见证。
展览分为11个主题单元。 通过代表性展品,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社会现实。 展览还展示了奥古斯都、他的家人和后裔,尤其是令人惊叹的官方肖像和雕塑。 最后一个单元还专门为中国观众整理了古罗马货币,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点,多维度反映了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展览中的500多件文物来自意大利26家博物馆。 它聚焦于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藏品的艺术和物质遗产,展示了历史时期在塑造当今意大利领土和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一些考古发现和艺术杰作以前从未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他们的博物馆。 此次展览是中意博物馆界密切合作、交流互鉴的又一里程碑,为中意两国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 | 杨以臣
编辑|杨一辰
回顾|王超
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包括标题、版面设计、编辑添加的文字和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