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那个时代的人们称他为艺术怪物
人类的欲望、挣扎和痛苦
在他的作品中被放大
表达人类激情的形式
他推动雕塑艺术进入现代社会
他的一生是丑闻与荣耀的混合体
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罗丹》的作者
巴黎罗丹博物馆是艺术爱好者的朝圣地。 很多人认为这个博物馆是由罗丹故居改建而成。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罗丹故居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不过它的地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巴黎郊区一个叫默东的小镇上。
十月一个寒冷的早晨,我们开车半小时到达默东。 故居庭院的正门实际上就在两排令人印象深刻的栗树的另一边。 不过,为了不破坏落叶的景色,管理员带我们从侧门进去。 这座路易十三风格的乡间别墅与树篱隔开,红砖巨石和高高的屋顶是罗丹的故居,他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大半生。
2017年是罗丹逝世100周年。 罗丹故居的陈设基本上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样子。 与罗丹的名气相比,他故居的陈设显得过于简单。 餐桌上,雕塑和餐具随意地摆放在一起。 据说罗丹喜欢将自己的作品放在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欣赏。
老照片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最终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罗丹曾经存在于这样一个空间。
王鲁翔:罗丹把这个大客厅改造成工作室后,空间还是不够用。 他还将外面的一个大阳台改造成阳光房。 这里阳光明媚,他可以在这里工作。 你看,这里还有两个罗丹以前用来做雕塑的小架子。 在这些上农村牌坊,他可以一边画草图一边欣赏美丽的花园。
罗丹是第一位传入中国的西方现代艺术家。 一个世纪前,即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新青年》发表了罗丹的四部作品:《罗丹的自画像》、《青铜时代》、《思想者》和《吻》,并有是介绍罗丹作品中反传统精神的专题文章。 此后的半个世纪,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将罗丹的作品及其艺术价值介绍给中国,其中包括美学大师宗白华和文学巨匠鲁迅。 鲁迅曾遗憾地说,罗丹的雕塑虽然一度震惊中国,但在中国却没有任何意义。
随后的历史进程或许可以安抚鲁迅先生的遗憾。 1993年,“法国罗丹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思想者》、《地狱之门》等113件原创作品在中国展出。 为期一个月的展会期间,共有十余人参观了展会。 数千人,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王鲁翔:据我了解,罗丹之所以在世纪之交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超过了很多其他实际上非常有名的雕塑家,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在一个社会和历史的变革时期,我们很多人把罗丹理解为人文主义者和启蒙主义者。
:中国确实正在经历非常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西方都渴望进行文化交流。 尤其是在西方,我们一直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幻想。 尤其是法国人。 罗丹非常适合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因为罗丹作为一个艺术家,会不断地使用流动的、千变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罗丹美学的一个特点。 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罗丹的艺术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状态相呼应。
故居工作室的窗户正对着罗丹的墓地。 1917年,罗丹和他的妻子罗丝被合葬在“思想者”雕塑下。 从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出葬礼非常隆重。 “思想者”后面是他故居的展厅,里面陈列的大部分是罗丹作品的原作石膏作品。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罗丹名作的不同版本,因为罗丹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做了不同的修改,从小稿到大稿。 行走在那里,就像行走在罗丹雕塑的树林中,不知不觉间就有一种亲近感。
巴尔扎克是罗丹的偶像。 1891年,罗丹受法国作家协会委托,为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纪念肖像。 他花了数年时间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参观他的故居,并绘制了无数的石膏初稿。 最后,他选择了身穿睡袍、抬头沉思的形象来表达巴尔扎克在夜间习惯写作的精神世界。 。
王鲁翔:我们很多中国人甚至认为罗丹的作品,他简单甚至抽象的创作手法,可能和我们中国的写意画有某种关系。 那么罗丹与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吗? 您是否曾受到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的影响?
凯瑟琳·切维霍:罗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 他收集了许多古代文明的文物。 目前,我们保管文物6500件。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在这些文物中,有一小部分来自中国。 文物,包括一件小型陶瓷雕塑。 我们可以想象,这件文物可能成为了《巴尔扎克》雕塑的灵感来源之一。 还有其他的灵感来源对他产生了影响,比如《高更》的雕塑,罗丹的脑子里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 他到处寻找表达,包括在一些与他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他完全有可能从欧洲以外的文化背景中寻找灵感,这也符合他的性格。
罗丹最著名的几部作品在刚问世时无一例外地受到批评,《巴尔扎克》完成后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这件作品过于粗糙和草率,雕像像一个裹在麻袋里的老人。 在公众的强烈抗议下,法国文学协会拒绝接受这座纪念雕像。 在受到公众的嘲笑和嘲笑的同时,罗丹发表公开信为自己辩护:《巴尔扎克》这部大胆探索的作品,是我一生的巅峰,是我一生奋斗的成果,是我美学原则的浓缩。 。 反映。
王鲁翔:罗丹一定是一个性格非常激烈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西方的雕塑,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强调一种安静的美,一种古典的静态美。 但从米开朗基罗开始,开始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有了罗丹,人体的动态流动之美实际上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水平。 那么对于罗丹来说,他是否更相信力量以及力量的表达呢?
:你是对的,米开朗基罗是他的榜样之一。 事实上,罗丹有两个榜样。 其中之一是米开朗基罗,他推动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罗丹前往意大利,发现了他非常欣赏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确实决定了罗丹后来大部分创作的方向。 第二个例子是古希腊文明,他也很欣赏,但他并没有提到所有这些古代文明。 特指那些碎片化的雕塑。 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雕塑并不完整。 罗丹认为,不完整的雕塑比完整的雕塑更具表现力。 所以你说得对,就是这种对表达力量的不断追求。 追求引导着罗丹的创作。 比如,他曾经在晚上带着蜡烛带领人们参观他的工作室,并用蜡烛点亮每一尊大理石雕塑,突出每一个纹理和裂缝,从而展现出雕塑最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对最大表现力的追求,解释了为什么脚趾、面部表情等部位充满了紧绷和扭曲。
罗丹曾经说过:那些通常被认为本质上丑陋的东西,在艺术上却可以变成纯粹的美。 后来这被称为现实主义美学,这种观点对东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一百多年前,在罗丹时代,他的艺术追求对于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中上层民众来说太超前了。 那时,在雕塑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中,不允许出现对丑的批评。 因此,天才罗丹一生注定生活在褒贬不一的境地。
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伟大的思想家——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