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克林德其人
克林德,生于1853年11月22日,德国男爵,亦为驻华公使。当时外交界,他肩负重任,代表德意志与清政府处理诸多事宜。19世纪末,中国局势动荡,克林德作为关键外交使节,身处错综复杂的外交漩涡中心。
克林德在我国外交界活跃之际,我国正遭遇列强分割的严重威胁。他主要关注德国的利益,参与了不少关乎我国主权的重大议题。他的所作所为及决策对中德两国间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
义和团事变背景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迅速蔓延。这场运动表达了民众对异国侵略和宗教干预的抵制。义和团以“支持清朝,驱逐洋人”为宗旨,在各地展开活动。对此,西方列强认为自己的在华利益遭受了损失,于是各国使节纷纷与清政府进行所谓的“交涉”。
当时清政府内部贪污盛行,外部又受到列强的巨大压力,整个局势极不稳定。义和团的行为给了列强介入中国事务的借口,也为后续一连串事件埋下了隐患。在这场动荡中,克林德公使不幸遭遇了不幸。
克林德被杀经过
1900年6月20日,上午时分,克林德准备乘坐轿子从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出发,前往总理衙门。他手里拿着一份清政府发布的限期离京的通告,事情紧急,必须妥善处理。然而,不幸的是,他疏忽了,没有带上四名德国卫兵,只带了两个未携带武器的轿夫。
柯达士指出,克林德那天并未携带他平时所用的左轮手枪,柯达士本人也未携带任何武器。行走途中,克林德不幸遭到清军中恩海等人的射击。接着,恩海等人分走了克林德的银表、戒指以及手枪等物。之后,日本侦探通过那块银表找到了恩海,并将其逮捕。
恩海的审讯与结局
审讯时,恩海依旧镇定自若北京石牌坊,如实地供述了犯下的杀人罪行。他辩解称,这是上级的命令,见到外国人就必须处决,并非自己酒后失控。他还表示出对死亡的强烈渴望。第二天,他被转交给德国方面,声称是端亲王下令对克林德采取行动,并且提到了晋升和奖金等事宜。
农历十一月初十,也就是12月31日,恩海在东单牌楼克林德遇害的繁华地段被公开处决。那时,局势相当复杂,恩海不幸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者。这一事件暴露了清政府在列强压迫下的无力感和动荡不安。
《辛丑条约》与纪念碑建造
克林德公使不幸丧生,这一事件违背了国际法对外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规定。于是,1901年1月16日,清政府与西方多国达成《辛丑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清朝需派一位亲王赴德国,向德国皇帝为克林德公使之死表示歉意。此外,条约还要求在克林德公使遇害之地树立一座纪念碑。
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纪念碑动工修建,1903年1月8日,工程顺利完工。纪念碑位于东单北大街。在落成仪式上,醇亲王载沣作为清朝代表,前往纪念碑前进行祭奠。纪念碑顶端设有三块石碑,分别用德语、拉丁语和汉语刻有文字石牌坊厂家,内容记载了光绪皇帝对克林德不幸去世的哀悼及道歉。
纪念碑的命运转变
一战爆发之际,我国选择了协约国一方北京石牌坊,与同盟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我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与此同时,德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到了1918年11月13日,北洋政府发布命令,决定拆除克林德牌坊。
1919年,法国代表与我国合作,将德军摧毁的牌坊残片运到中央公园(现名中山公园)进行修复。他们擦掉了原有的文字,刻上了“公理战胜”四个大字,以此来纪念一战的胜利。之后,为了展现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公理战胜牌坊”被更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实现了从耻辱到胜利和平象征的转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克林德之死到“克林德牌坊”的演变,这些故事让人深思。对于“克林德牌坊”名字的更迭,你是否曾想过它背后所蕴含的国际关系复杂内涵?欢迎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