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祠堂竟见证了刘边村百年兴衰!你知道它的传奇故事吗?

  • A+
所属分类:资讯
摘要

刘氏祖先在当地扎根后,很快建成了刘氏宗祠,成为族人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在刘氏宗祠内,一块用金漆字雕刻的“重建刘氏宗祠捐资芳名”石碑格外显眼,上面写满了捐资重建祠堂的芳名,几乎每个村民都为祠堂重修贡献了资金和力量。在刘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刘氏宗祠终于在1991年得以重建。

古朴外观显沧桑

刘氏宗祠坐落在三水乐平源潭村委会刘边村村口附近。这座祠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朝向西南偏东北农村牌楼,采用三间两进的建筑格局。其外观是典型的岭南祠堂风格,硬山顶的设计别具一格。随着时间的流逝,祠堂正门中央的“刘氏宗祠”石碑已经呈现出茶色,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四个用乌金粉描画的字迹,透露出历史的沉淀,让人不禁想象这里曾是族人们聚集活动的核心地带。

德化刘氏_建德刘氏祠堂_刘氏宗祠建了多少钱

在这片美丽的乡村景致中,它显得宁静祥和。过去,村民们在此举行祭祀、欢聚一堂,使其成为村子的中心。尽管历经战火与岁月的洗礼,它那古朴的外观依旧映照着昔日的荣光,无声地讲述着百年来的传奇。

艰难岁月遭洗礼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家的宗祠遭受了战争的摧残。那时,刘边村位于源潭,这里是三水抗战的前线,宗祠自然无法幸免,只剩下了残破的墙壁。往日繁华的祠堂变得破败,族人们只能在废墟中怀念往昔的辉煌。

德化刘氏_建德刘氏祠堂_刘氏宗祠建了多少钱

祠堂记录了村庄的变迁和族人的艰辛。每一道残破的墙壁和废墟似乎都在低语着战争的残忍,往日宗祠里的欢声笑语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寂静与凄凉。尽管如此,族人们始终没有放弃重建祠堂的愿望。

姓氏源流寻根脉

刘姓的祖先最早带着族人从南雄珠玑乡搬迁到南海官窑小榄。到了清朝嘉庆时期,他们再次带领族人迁来此地,依托西边涌建立了村落,并将其命名为刘边村。经过多次迁徙,祖先们在这一片土地上定居下来,迅速建起了刘氏宗祠,这成为了维系族人感情的关键纽带。

德化刘氏_刘氏宗祠建了多少钱_建德刘氏祠堂

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宗祠承载着家族的回忆与传承。抵达新家园后,血脉亲情得以延续,新生儿的啼哭声此起彼伏,族人们在此找到了家的感觉。宗祠犹如一座灯塔,为刘氏后人指明了寻根的路径。

文风昌盛留印记

刘边村往昔文风鼎盛。宗祠之中,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赠予刘边村法学学士刘泽培的荣誉匾额高悬屏风,彰显了该村人才济济。而且,村里至今仍矗立着四块举人碑石,碑上记载了清嘉庆年间两位举人金榜题名的辉煌事迹。

这些荣誉是对村子过往文化辉煌的见证。过去,村中人注重教育,他们鼓励年轻一代读书写字,期望他们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那些考取功名的学子不仅给家族增光,也鼓舞了后来的学童奋发图强。

族人齐心助重建

建德刘氏祠堂_德化刘氏_刘氏宗祠建了多少钱

祠堂是刘氏族人的根基,他们始终牢记着重建祠堂的事情。在刘氏宗祠中,一块刻有“重建刘氏宗祠捐资芳名”的石碑特别引人注目,上面记录了众多捐资者的名字,几乎每个村民都为祠堂的重修出资出力。

1991年建德刘氏祠堂,族人们齐心协力,成功恢复了宗祠。重建之路颇为坎坷,然而众人的热情与团结使得工程顺利完成。宗祠的重建,让村里的族人找到了归属,它再次成为村庄的精神核心。

活化利用展新姿

刘氏宗祠建了多少钱_建德刘氏祠堂_德化刘氏

刘氏宗祠在2008年经过重建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依托这宗祠,村史馆得以落成。在青砖古朴的墙上,手工绘制的画面展现了刘边村的历史轮廓,村围的护栏和炮台则重现了刘氏族人抗战时期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村史馆里陈列着刘姓族人的起源和杰出人物的往事,以及描绘农业变迁的农耕雕塑。三水现在推出了“祠堂与文化”相结合的音频导览服务建德刘氏祠堂,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体验刘氏宗祠的文化吸引力。你有没有兴趣试听这段音频,一探这座古老且故事丰富的祠堂?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