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难题初现
1938年年末,晋察冀军区的卫生顾问白求恩面临重重困境。战场上,浓烟滚滚,伤员络绎不绝地被送往后方医院。然而,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短缺,伤员们难以得到及时救治,甚至有些人因此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这些状况让白求恩深感痛苦,他焦虑万分,四处奔波,寻求解决之道。
新西兰女医者
过往,董越千在闲聊时偶然说起,曲阳县宋家庄有位新西兰籍的何明清医生开了家诊所,他总是慷慨地帮助当地村民。听闻此事,白求恩心情激昂,立刻决定去拜访这位善心人。来到诊所,他见到了负责人凯瑟琳·霍尔。在交谈中白求恩雕像石牌楼,白求恩得知霍尔会定期前往北平采购药品,这让他心中涌起了一线希望。
医院触动
白求恩把霍尔请到了八路军的后方医院。霍尔亲眼目睹了众多伤员因医疗物资不足,病情加重,最后变成了终身残疾。这一幕让她内心深受触动。那些勇敢的年轻战士为了国家英勇作战,却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而忍受着痛苦。这让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能为这些战士做些什么。
无私援助
宋家庄,霍尔立刻行动,亲自将诊所的手术工具和药品送往八路军的后方医院。游击队员的伤势严重白求恩雕像,急需手术。霍尔便邀请了白求恩医生前来诊所协助。白求恩医生的医术高超,霍尔深感敬佩。白求恩医生趁机提出想要帮忙采购药品的请求,霍尔立刻应允。
运送危机
霍尔经常去北平购置医疗用品。有一次,她与招募的医护人员一起前往晋察冀边区,途中经过定县时,不幸遭遇日军检查。当时气氛紧张,但霍尔却保持冷静,出示护照,自称是英国人,携带药品前往安国。凭借她的智慧和勇气,她们顺利通过了盘问。之后,郭庆兰加入了霍尔,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战士。
离别与回归
1939年8月,霍尔从北平购药归来,目睹宋家庄损毁严重,教堂与医院均已沦为废墟。因此,她向香港寄去了一封信。尽管如此,她对中国的抗战依然关怀备至。待香港筹备援助中国的物资时,她主动请缨,愿做向导,重返边区。然而,不幸的是,当她即将抵达石家庄时,病情恶化,不得不被送往西安,最终又回到了新西兰。若干年后,她的遗骸被送回到了她曾经的战场——晋察冀边区。那个地方,她曾英勇地战斗过。最后,她的骨灰被安置在了曲阳县的革命烈士陵园。
朋友们,霍尔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这份帮助让人由衷感动。你们最钦佩她的哪些品质?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同时,也请将这篇文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