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麒麟在古代的起源是什么

  • A+
所属分类:石雕麒麟

 

麒麟自从((诗经》载述以来,至明清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从明代保存下来的石雕麒麟,可以看出一个信息:即直至明代,人们对麒麟的真正面貌,依然仅存在于观念上的感知与认同,而对于实际的麒麟究竟是何种形态,依旧是一头雾水,模糊不清。《明史·外国传》这样记载道:

 

“阿丹在古里之西。永乐十九年(1421),中官周姓者往市,得麒麟、狮子、花猫、金钱豹、驼鸡、白鸿等以归。麒麟前足高九尺,后足六尺,颈长丈六尺有二。有二短角,牛尾鹿身,食粟豆饼饵。麻林去中国绝远,永乐十三年(1415),遣使负麒麟。苏门答刺,宣德八年。忽鲁漠斯,西洋大国也,自古里西北行二十五口至其国,居西海之极,所贡有狮子、麒麟、福禄、灵羊。榜葛拉即汉身毒国,正统三年(1438),贡麒麟,百官表贺。”

 

汉白石雕麒麟雕刻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15世纪中前叶的明代,上至帝胃显贵下至市井百姓,对麒麟的认识依然停留在“鹿”的某些形体特征上,以致真的“指鹿为麟”了。此外,作于永乐十二年的((榜葛拉国贡麒麟图》,以及沈度所作的((瑞应麒麟颂》,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明人心目中的瑞兽麒麟,确实是“长颈鹿”无疑。正如沈度文中所说的那样:“惟十二年,岁在甲午。西南之陈,大海之浒,实生麒麟,身高丈五,庸身马蹄,肉角腆腆,文采馄耀,红云紫雾,趾不践物,游必择土,舒舒徐徐,动循矩度。聆其和鸣,音协钟吕。仁哉兹兽,旷古一遇。”

 

沈氏的这段颂扬“圣德”之词,基本上还是老式老调,除了“西南之陈,大海之浒,实生麒麟,身高丈五”十六字,能说明“麒麟”一一长颈鹿的产生地和体形特征外,余下的文字依旧是因袭古人成说,而溢之以泛滥的颂扬之情而己。那么,除了上述史籍中所记载的麒麟的形貌特征以外,麒麟的传承会不会还有别样的面貌和样态存在?回答是肯定的。在明清时期的石雕领域中,麒麟就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着。

 

3.2明代石雕麒麟纹

 

明代初期,朱元璋鉴于国柞甫定,民力疲敝,百废待兴的窘迫处境,首倡节俭之风,并下旨建立景德镇御窑,专门为皇室烧造祭祀礼器和口常用器,从而减少金银祭器和青铜礼器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初景德镇制瓷业的恢复与发展。

 

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整个明代的陶瓷纹饰都非常重视“祥瑞”寓义的表达。植物纹除了有特殊寓义的牡丹、菊花、莲花、灵芝等花卉外,还通常与蕉叶、如意云头、缠枝莲等辅助纹饰相配合,以表达复杂的祥瑞寓意。而石雕动物纹中的龙凤、孔雀、麒麟、狮子、鱼等是常用的祥瑞纹饰,其中尤以龙凤纹为大宗。另外,明初官方规定:“公、侯、附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九品鹤鹑;五官一品、二品狮子……”。‘由于这种详细的规定,民间若采用麒麟的形象作为装饰纹样的话,是犯大忌的。因此,麒麟在青花瓷中的形态常常是很模糊的,不像清代那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清晰的形态定位。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与官方的强制规定有

 

一定关系。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时代,皇室或官方的认可和喜好的一些物什,民间是禁止仿制或使用的,如果有僧越和违制之举的话,惩罚的方式往往十分严酷。

汉白玉石雕麒麟雕刻

明白了这层关系,我们就可以了理解,为什么麒麟在明代青花瓷中,多出现在民窑器物上,并且形态十分含糊,而官方器物上却很少有麒麟纹,却主要以石雕龙凤纹为主流纹饰了。

 

纵观明代的石雕麒麟纹,我么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从洪武至景泰时期,石雕麒麟纹仅多以踞地跪卧、仰首回望的姿态呈现。(如图1)尽管古代工匠对他形态的描摹十分有限,但石雕麒麟的就基本形态是己经具备了的。诸如,一角,颈项伴有长而飘逸的鬃毛,装饰物十足的“牛尾”以及信笔勾来的,似云纹又似附属装饰的流动自如的曲线,这些特征与描绘风格,在这段时期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这里,笔者还要作一点补充说明。因为有些陶瓷画瓷和一些涉及青花纹饰纹饰的书籍,把这一段时期的民窑青花麒麟定名为“犀牛望月”。如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编著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一书在为那些图片作解说时,写道:“牛卧于月下者,寓义‘犀牛望月’或称‘吴牛喘月”,。这种说法实在有失严谨,值得商榷。据笔者查阅,“犀牛望月”本意是指:“传说犀牛望月时间长了,月亮的形状就印在角上,后来用比喻所见不全”。而“吴牛喘月”是指吴地的牛因惧怕炎热,夜晚见月亮就出来,以为是太阳,而吓的喘气。后来用以比喻“因见识不广,见类似事物而胆怯”。试问这两个带有明显的贬抑色彩的词汇,如何会突然间具备了祥瑞寓义?*何况是以其作为装饰纹样?大约此书的编者们对月下的“犀牛”,或对望月而喘的“吴牛”怀有一种诗意义的遐想,抑或是他们对“牛”与“月”二者的关联,持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下澄清。故而,笔者倾向于认同《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元明清釉下彩》一书的观点,该书将这类纹饰定为石雕麒麟纹。汉白玉麒麟雕刻雕塑

 

.景泰至万历时期。这一时期的石雕麒麟纹的形态开始有所改变。在整体形态上,逐步向龙的某些特征靠拢,尤其是头部特征,虽未见清初的那种精致描绘,但其倾向己经十分明确。而且有些青花麒麟纹的麟身上开始出现鳞甲,其动态也较前一个时期为丰富,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些麒麟纹或作奋蹄奔跃状,或作缓步徜徉状,而非单一的踞地跪卧,仰首回望状。这也恰好反映了地域性民俗传承的“稳定”与“变异”的特性。这些就是这一时期石雕麒麟纹的主要特征。(如图2)

 

.万历至明亡。在这一时期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时期的石雕麒麟纹,在基本形态上己经初具规范。一方面,石雕麒麟己经完成了由兽向狮虎式“猛兽”的转变,其头部特征己经呈现狮虎兽式的形态,背部的鳍以及鳞甲己经较完整的呈现,四肢上和身边所附着的火焰披毛及蹄足、牛尾的特征,也被描摹的*为精致,*具有装饰意味。只是较清初的石雕麒麟纹而言,其神态上少了一份威严与勇武的气概,多了一种疑惧、忧恐的神情,这大概是末世情结,在石雕纹饰上的不期然流露。

其他人阅读了: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